《大道薪傳——中國的民主黨派》民建篇在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民建中央常務副主席秦博勇的講述中開始,用珍貴的文獻、檔案、照片將民建的歷史娓娓道來,闡釋了從著名的延安“窯洞對”到“五老火鍋宴”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雖然只有短短十分鐘,但是每一次觀看都讓我心潮澎湃、心生向往,更讓身為民建一份子的我倍感自豪。
從民建先賢們的身上,我看到了民建先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看到了民建會救國、為民、求民主的初心,看到了民建人對國家對社會的強烈責任感,更看到了先輩們對國家對人民深沉熱烈的愛。1945年12月,民主建國會在重慶成立。民建在創辦時,就強調民建的宗旨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前提。”中國民主建國會的重要創始人之一黃炎培先生面對舊中國積貧積弱、國家民族危亡的現狀,積極投身教育,希望通過“教育救國”來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經過長期實踐,黃炎培先生認識到僅僅依靠教育救國是行不通的。在長期和中國共產黨的交往中,黃炎培先生逐漸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得民心的政黨、是投身大眾的政黨。1945年7月,黃炎培先生來到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延安,在窯洞里聽到了毛主席對如何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確保政權長盛不衰問題的答案。這個答案讓黃炎培先生找到了民主的出路。這場在延安窯洞中的對話就是著名的“窯洞對”。“窯洞對”不僅展現了民建人的“敢言”,更讓人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真聽”。
在1948年4月30日,黃炎培先生帶領民建先賢們積極響應“五一口號”,表明民建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決心。自此,民建自覺主動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新中國的建立、建設貢獻最大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后,民建團結帶領民族工商業者積極轉變思想、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出言獻策,作出了許多貢獻。
重溫歷史,我仿佛看到了民建先賢們為實現民主、民族振興、國家富強而奔走呼號的身影。民建先賢們組建政黨從來不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是為了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民建先賢們積淀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不僅對加強民建會員思想政治引領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更對吸引一代又一代民建會員投身祖國建設產生強大的吸引作用。
歷史和實踐告訴我們,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應該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堅持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向、同行,切實履行參政黨基本職能,努力完成習近平總書記對民主黨派提出的“四新”“三好”要求,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