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創立,始于愛國。自1945年12月16日在重慶成立以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建設新中國、十年徘徊、改革開放一路走進新時代: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內涵、不同的特點和表現。不變的是七十五載風雨兼程,同舟共濟,肝膽相照,是堅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和愛國情懷。
民建成立之初,便在成立宣言中鮮明地提出“世界要和平、國家要民主、經濟要發展、教育要普及、文化要繁榮”的政治主張,充分表明民建自誕生之日起,就把自身的事業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民建的先輩們一步一個腳印,懷揣著經濟界人士和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責任感踐行著民主黨派的職責。胡厥文提倡實業救國,他和黃炎培等人發起組織了工商業界自己的政治團體——中國民主建國會,以爭取中華民族的光明前途。他們團結愛國工商業家和有聯系的知識分子,配合中國共產黨為建立和平、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而斗爭。
抗日戰爭時期,民建人包達三拒絕出任偽上海特別市實業部部長,寧可變賣家產度日,誓不投敵;丁佐成寧可關閉工廠,也絕不為日軍效勞,決不做漢奸;"豬鬃大王"古耕虞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將豬鬃源源不斷出口美國,換回戰時急需的外匯和物資,支撐起中國抗戰的財政命脈。
新中國成立伊始,經濟百廢待興。民建會員積極支持國家經濟建設,劉靖基將價值100多萬美元的瑞士新紗錠從香港運到上海投資辦廠,發展生產;吳羹梅早在1949年就將中國標準鉛筆廠與哈爾濱企業公司合營,創辦公私合營哈爾濱中國標準鉛筆公司;豬鬃大王古耕虞在新中國成立后第三天就向周恩來總理表示,愿把四川畜產公司和幾千萬美元的公司及個人財產一并交給國家等等。諸多民建先賢他們將自己的榮辱與民族興亡緊密相連,將自由、和平、民主與團結的思想,將實業救國的行動播撒在中國大地。
民建愛國志士、工商界人士、知識分子群賢畢集,與中國共產黨攜手造就了一部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成就了一部從舊中國到新中國前進的歷史。
解放戰爭期間,民建成立伊始,會的政綱中專門指出 “經濟須以科學為指導,而以社會為基礎,始能迎頭趕上,利及全民”。民建與中共親密合作,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黃競武等民建精英在堅守革命工作中慘遭反動派殺害。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中,民建緊緊圍繞“民主與建設”的政治宗旨,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積極參與建設新中國,為國家的經濟復蘇、社會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后,民建響應時代的號召,將政黨基礎由原來的民族工商業者及其有聯系的知識分子,逐步擴展為企業管理、經濟研究、中介組織、非公經濟等經濟界人士,努力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積極推動和參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改革開放初 ,民建采取多種措施振興實體經濟。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從時代和國情的實際出發,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為人民謀福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目標。民建充分發揮協商機構服務的優勢作用,著力圍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進共識和團結,切實增強服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
“黨派今何似?長松附蔦蘿。百年生死共,痛癢共搔摩。”民建前輩胡厥文寫的這首《長期共存》五言絕句,短短20字,愛黨之情、赤子之心躍然紙上,真切表達了胡厥文等民建人與中共肝膽相照的誠摯感情。憶往昔,黃炎培、胡厥文、孫起孟、成思危等民建歷屆領導人和廣大會員長期堅持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始終不渝地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堅定不移地跟共產黨走,這既是民建的光榮傳統, 也是民建的根本原則,更是民建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中能夠始終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發揮特殊作用的根本保證。
新時代的中國,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大力弘揚七十五載民建一輩輩會員形成優良傳統。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合作初心,同心同德,繼續攜手前進,億萬中國人民一定會迸發出更加磅礴的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會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