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有機會赴重慶學習,特地去白象街參觀了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舊址——西南實業大廈。陰雨的天氣,訪客不多,倒是可以看得安穩和仔細,仿佛時光一下子沉靜下來,去靜靜地感知先賢們曾經艱苦卓絕的歲月。
(一)不可忘卻的過往
中國民主建國會的醞釀和成立,正值抗戰勝利后中華民族面臨兩種前途、兩種命運抉擇的關鍵時刻。為了團結自救、爭取光明前途,1945年12月16日,一批愛國民族工商業家和與其有聯系的知識分子,發起創建了民主建國會。成立伊始,民建以民主和建設為宗旨,提出推進民主、反對獨裁,爭取和平、反對內戰,要求建設、反對破壞的政治主張。中國民主建國會秉承自己的主張,積極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響應中國共產黨五一號召,參與制定《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作出了貢獻。
在那風雨飄搖的年代,只有救國救民才會有出路。許多志士仁人在苦難中多方尋求拯救國民之路,先賢們在爭取民族自救和國家自強的各種道路上歷經艱難,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目睹中華民族的深重苦難,先輩黃培炎憂心如焚,逐步形成“教育救國”志向,“興教育、辦學堂”是黃培炎早期救國思想的核心,他希望“用教育喚醒民眾”。為解決當時社會和國家最困難的生計問題,他主張實行職業教育,成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得到了當時教育界和實業界知名人士的支持。與此同時,還有許多仁人志士選擇了實業救國的道路。先輩胡厥文就在其中開始了實業救國道路的摸索,發起創辦了同業公會,這時的民族工商業者們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夾縫中艱難生存。
抗日戰爭期間,胡厥文和黃培炎合作組織和發動上海全市工商業支援抗戰。在民族存亡的關頭,愛國工商界發揚反帝愛國的傳統,與全國人民一道,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保存民族工業、支援抗戰軍需民用,又完成了民族工業內遷的愛國壯舉,對大后方工業的開拓與建設、改變全國工業布局發揮了重要作用,更為爭取抗日戰爭勝利貢獻了積極力量。民族工商業者先后在重慶等地成立社團組織,并以不同的形式支援抗戰、振興民族工業、發展戰時經濟。抗戰勝利后,國家又面臨內戰,開始了面臨兩種命運的歷史抉擇。此時的中國民族工商業者盼望國家走上和平統一、獨立富強、民主自由的道路,他們深感實業救國的理想不能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需要建立既能在民主團結、和平建國中發揮作用,又能維護切身利益的政治組織,這些都集中體現在了后來的《民主建國會成立宣言》中。
隨著形勢發展和緊張籌備,《民主建國會章程(草案)》《民主建國會政治綱領》應運而生。1945年12月16日,一個新的政黨出現在中國的政治舞臺。民建的政治主張體現了當時民族工商業和知識界對和平統一、民主建國的期望;民建政治綱領的進步性也為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創造了條件。民建作為新的政黨,立共同之主張,為共同之行動,致力于民主建國,為國家民主和自強盡其所能,為和平統一奔走呼告,竭力呼吁國共合作、消弭內戰,在和平民主的環境中建設新中國。
響應中共“五一口號”標志著民建政治立場和政治綱領的轉折,選擇與中國共產黨緊密依靠、并肩前行,這也為以后民建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正確的思想基礎。解放戰爭期間,民建擁護“將革命進行到底”,積極配合大城市的解放;解放戰爭勝利后,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勝利召開確立了具有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具體組織形式,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政黨格局,開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新紀元。
歷史自然會銘記一切——那是一個政黨風雨中走過來的路,浸透著先輩們為之奮斗的血淚與汗水,亦閃透著對理想信念執著與堅定的光芒,為后來者照亮前路。
(二)與時俱進的朝夕
縱觀歷史,時勢造就強者;橫看世界,風云變幻莫測。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有著堅不可摧的歷史根基和大國使命,亦能堅定地不負時代、走向未來。
十八大以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和多黨合作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往開來,極大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的理論內涵、制度特色和時代價值。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照顧各方面的具體利益,具有廣泛性、包容性和真實性,其蘊含的合作、參與、協商和包容精神有利于協調多方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問題,有利于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的局面。十九大繼續提出“要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優勢的有力彰顯,也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從來不是一句空話。協商民主成為了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途徑,是更廣泛、更有效的民主。以“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為導向,這也成為中國民主建國會在內中國各民主黨派履職盡責的基本導向,要做到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之有度、言之有物,真誠協商、務實協商,參政參到要點上,議政議到關鍵處。
當今中國已邁進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已出現歷史性新變化,由過去“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變化凸顯了人民在物質文化生活外,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要求的日益增長,還有突出的關于城鄉、區域、收入分配等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都需要國家和政府去積極應對和改善。國家已進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特別在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上,依然有許多重大任務和舉措需要合力推進,有許多問題需要深入研究。習總書記已經給出的秘訣是找準三點:切入點、結合點、著力點。點位精準,作為民主黨派的履職思路就不會偏離,履職重點才能有的放矢。當前的著力點就在這些實實在在的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實踐中,這片廣闊的事業還需要我們同心同德、把握當下,與時俱進、只爭朝夕,共譜時代新篇。
(三)攜手共建的明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于個人,初心是最初的信念,對于黨和國家,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些都已凝聚成我們國家的“兩個百年目標”,需要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攜手并肩,與全國人民一起,為之共同奮斗。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2020年,是中國民主建國會建會的75周年,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新的政黨從誕生、成長到發展壯大所走過的一段光輝歷程。中國民主建國會一直踐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國家民主和民族自強不遺余力、堅定前行,這就是一個政黨能夠審時度勢、堅定立場、行以致遠的“木之根本、水之泉源、政之德義”。
時過境遷,白象老街依然還在,只是早已改變舊時模樣,褪去了滄桑印記;時光過隙,迎來嶄新的新時代,只是走再遠的征程,也不能忘記來時的路。那里是先輩們的精神脊梁,那里有初心的緣起,有心的方向、志的高遠,亦是任憑風雨、執著向前,邁開腳步、堅定出發的地方。回溯來時的路,會讓我們后來者不負歷史、不負初心、不負理想,更加堅定地走下去。
(作者簡介:秦皇島民建會員,盧靜一,女,45歲,秦皇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二所所長,畢業于蘭州大學經濟地理與城鄉區域規劃專業,高級工程師,注冊規劃師,聯系方式1863037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