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回文詩是一種少見的文學體裁,始于晉代,為傅咸、溫嶠兩位文人首創。
兒時讀書,我從尊敬的啟蒙老師盧敬修先生(曾用名盧德本、居住唐山市內溝東文化北后街)那里,學會了讀一首極為簡單的回文詩。這首回文詩如“十”字式型(見下圖)。
才
秀
張
我 叫 童 生 有 人 來
叫
門
開
讀法是:
先從上往下一直讀“才秀張生叫門開”。然后,從下往上讀到右“開門叫生有人來”。接著從右讀到左“來人有生童叫我”。再從左讀到最上邊“我叫童生張秀才”。
一般回文詩,倒讀、順讀意思基本相同,可是宋代李禺著名的回文詩《憶》,順讀是夫憶妻,倒讀卻是妻想夫。現抄錄如下:
枯眼遙望山隔水,往來曾見兒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
途路阻人離別久,信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從詩中可以看出,丈夫想妻子想得連酒也咽不下,詩寫得更不可韻,孤燈之下,情誼綿綿,多么感人啊!然而,我們把這首詩倒讀,則另有意思:
兒憶父兮妻憶夫,寂寥長守夜燈孤。
遲回寄雁無音信,久別離人阻路途。
詩韻和成難下筆,酒杯一酌怕空壺。
知心兒見曾來往,水隔山望遙眼枯。
可見妻子想丈夫之情真意切,恨信雁難回,恨途遙遠,盼望夫歸之難,而流干眼淚。多么心傷難過呀!
據記載,清代女詩人所寫的名為《秋》的回文詩,流傳的較廣。因此詩構文奇巧,耐人尋味。原文是: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靜燈殘末得留。
風冷結陰寒枯葉,別離長依望高樓。
遲遲月影斜依竹,疊疊詩余賦旅愁。
將欲斷腸隨夢斷,雁飛陣陣幾聲秋。
倒讀過來,將原標點去掉,重新斷句,便可讀為《虞美人》詞:
秋聲幾陣陣飛雁,
斷夢隨腸斷。
欲將愁旅賦余詩,
疊疊依竹,
斜影月遲遲。
?
樓高望依長離別,
葉枯寒陰結。
冷風留得末殘燈,
靜夜幽庭,
小掩半窗明。
足見作者文思之敏,駕字之巧,世人叫絕,而耐人尋味綿長。
在唐山市開平大馬家峪村東北處,有七座聳立相連的山頭。它們排列位置,好像天上的北斗七星。人稱七座山。在山南的山懷里,曾有一座“七星北斗朝陽寺”,簡稱“北斗寺”。一九五六年修陡河水庫,雙橋鄉政府拆廟在此建起敬老院。民間說書藝人王澤清到敬老院串親戚,見“北斗詩”今非昔比,詩興大發,寫了首山形回文詩,贊美七星山的美色。全詩中有七個“山”字,從左至右像一根絲,把全詩串起來,讀起頗有風趣:(見下山形回文詩)
引詩曰:
北斗七星山,
回文是七言。
要想念成句,
珍珠倒卷簾。
?
山
上 座
山青 七山
敬老 前名
山此院 門頂山
坐北面 七個峰
山此南向 圍周間山
七星共北 老院在此
青長柏松斗 敬地荒開右
果樹鮮冬暖 見干院前左
水井石滲涼夏 未今至古自斷
泉就在院西邊 多旱多澇水不
?
讀法:(左半部)
山上青山敬老院,
此山坐北面向南。
此山七星共北斗,
松柏長青果樹鮮。
冬暖夏涼滲石井,
水泉就在院西邊。
(右半部)
多旱多澇水不斷,
自古至今未見干。
院前左右開荒地,
敬老院在此山間。
周圍七個峰山頂,
門前名山七座山。
?
作者簡介:
劉效來,現為民建唐山市委老齡委委員,民建開平工委退休支部會員。
聯系電話:15511936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