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民建的先賢們同華夏兒女一起,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前仆后繼,英勇斗爭。抗戰勝利后的中華民族,面臨著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還是維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國家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抉擇。為了爭取光明前途,一部分愛國民族工商業家和知識分子在重慶創建了民主建國會。從此,一個新的政黨出現在中國政治舞臺。
黃炎培、胡厥文、施復亮、楊衛玉、胡西園、吳羹梅、章乃器、孫起孟、章元善等一批民建先賢興辦實業,發展經濟;倡辦教育,培育英才;肝膽相照,參政議政。先賢們始終堅持愛國主義、為經濟發展竭盡全力,貢獻智慧。
在學習會史的過程了解到,在長期實踐中,民建形成了堅持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自我教育的優良傳統,形成了同經濟界緊密聯系的歷史特點。正是這些,令我對中國民主建國會擁有著無比的崇敬之情,為我是一名“民建人”而自豪。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如何學好會史、用好會史,我認為應該做到“理論上清醒”和 “政治上堅定”。
一是保持理論上清醒不忘初心。
在民建市委2019年組織的兩次“學習會史不忘初心”集中培訓前后,我陸續撰寫了《觀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有感—-傳承好這一通向真理的“思想密碼”》、《高舉旗幟 堅定初心—感受李大釗的思想與精神》、《從“堅持人民至上 恪守人民立場”中理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體現的發展思想與時代內涵》、《第一次國共合作與李大釗統戰思想》等理論文章,先后于北大校報、北京市委黨校期刊、秦皇島日報、秦皇島市社科聯專家成果集等媒體、刊物中發表和收錄。在學習會史和撰寫理論文章的同時,使我有機會向更多的優秀會員學習,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我經常自省其身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更深刻地增強自己的組織責任意識和克服困難的決心;使我深知立足當下,需要緊扣時代主題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是政治上堅定攜手前行。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民建的會史,正是一部描述民建于1945年在重慶成立,迄今已有75年來的光榮歷史。半個多世紀以來,團結、聯系經濟界和有關知識界人士,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為我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記錄著新中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一個又一個奇跡。作為民建會員,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攜手奮斗,為最終實現“中國夢”而攜手奮斗,這就是我們的理想信念,我們的政治立場。
三是學習會史的幾點體會。
首先要繼承傳統。牢記1948年響應中共“五一號召”,是民建前進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志著民建確立了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路線。
然后要加強認識。必須深刻領會,用心思考,先賢們在每個重要的歷史階段都能與中共風雨同舟、休戚與共,始終堅持緊密聯系經濟界的特色,秉持經世濟民的理念,致力于“為執政黨建言,為國家建設助力,為社會民生服務”的實踐,其中蘊含著的重大意義。
最后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知行并進。理論聯系實際是民建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充分借鑒歷史,解決好工作中的新問題、新矛盾。自覺遵守民建的章程,履行會員義務,執行民建的決議,不斷求索,不斷進步,不斷踐行使命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