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說,二十歲的人,需要找到自己的專業;三十歲的人,需要找到自己“圈子”。說起“圈子”這個詞,可能每個人給它的解釋都不一樣,我覺得它指的是找到自己的歸屬,并且逐漸從繁忙的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回歸到對光榮和夢想的追求。
二十歲的我,還在東北老城的一個高校里做一名學生,那時候,對我來說可能是陰郁的。面對不如意的高考成績,確實沒有再退一步、再拼一次的客觀條件,看著高中班級里其他同學都去了心儀的學校,那份沒落和失望,可能是我那個年紀無法承受的。所以當時幾年如一日的不停的學習,可能不能稱為一種努力,更可以說是一種宣泄和逃避。那時候的我沒有問過自己為什么,也沒有更多的心境去問自己想要什么。
十年的光陰,輾轉而過,我緊張而緊迫地工作和學習著,從未停下來,我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還記得考博復試的時候,有位教授問我,為什么你有了自己的事業,有了自己家庭,還要來做這件困難的事情?我想我當時,可能是迷茫的,我唯一的答案可能就是,心之所往。
那一年,我32歲,我的回答是心之所往。讓我感到慶幸的是,無論我如何陰郁、輾轉反側,亦或是有點疼痛地生活著,我一直在追尋心之所往。
小到一個微不足道的我,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時代,心之所往,可能才是歸處。
1945年12月16日,黃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復亮等先驅在重慶白象街西南實業大廈內宣告成立了中國民主建國會,宣布其基本政治綱領的核心是民主和建設。我想當時的民建先驅們,一定更是心之所往,而又不僅僅是心之所往。他們見到了最災難深重的中國,見過了最苦難的中國人民。在戰爭的洗禮之下,民不聊生、哀鴻遍野,他們心中的理想只有一個:改變舊中國,讓中國人民過上民主平等的生活!可是,這在我們現在看起來平平常常的日子,在當時,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理想。民主和建設不僅僅是心之所往,更是實實在在的目標和追求。先驅們懷揣使命,堅定地和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這是劃時代的一刻,這預示著組織起來的中國人民必將戰無不勝,勇往直前,向著自己心中的美好和夢想不斷地前進。
那一年,我32歲,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為了一名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我仿佛從盲目地追求心之所往的夢境中清醒,無論我在工作還是學習,都感覺到自己的背后有了溫暖而厚重的力量,而眼前更是展開了一個新的篇章。那一年,我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往,更找到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作為民建會員,更好地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民建會員,努力履職盡責,為強大祖國貢獻民建力量。
入會以來,經過幾年的學習和實踐,我積極履行參政議政職責,把博士在讀期間的研究方向“創新生態系統”與參政議政的實踐相結合,先后完成了《健全和完善科技創新管理機制促進河北省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改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針對“水滴籌”負面新聞的幾點建議》等多篇提案調研,其中2019年完成的一篇《健全和完善科技創新管理機制促進河北省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被省政協采納。看到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運用于民建工作實踐,我收獲了巨大成就感和光榮。這份實實在在的感受和厚重的收獲構成了我人生旅程中的重要一站。把個人與國家、與時代深深地嵌套,仿佛數不清的拼圖上,找到最合適自己的那一塊方寸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鏈接是最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而人與國家、與夢想的鏈接,才是一個人的心之所往。這種鏈接讓我無論在今后生活、工作和學習的任何時刻,都能夠更加明確自己的所思所想,更加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光榮與夢想。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夢想與未來灼灼其華,光榮與信念堪比日月,在歷史的塵埃中感念先驅的選擇和付出,在紛繁的現實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寸之間。這就是我,一個追隨者的朝圣之旅;這就是我,一個民建人的堅持和選擇。在先驅們開拓的道路上,以不斷地奮斗和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實現人生的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