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深入,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民建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總結十年來的歷史經驗,確定今后的方針、任務,為團結、教育成員和工商業者積極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協助中共和政府完成過渡時期總任務,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第一節 ? 學習和宣傳憲法
1953年1月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決定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黃炎培、李燭塵、章乃器分別參加了憲法起草委員會和選舉法起草委員會的工作,并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選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及委員。黃炎培當選副委員長,李燭塵、南漢宸、施復亮當選為委員。隨后,任命章乃器擔任糧食部部長、李燭塵擔任食品工業部部長。
憲法公布以后,民建總會發出《關于組織會員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重要報告并貫徹實行的通函》,要求各級地方組織領導成員把憲法與大會的其他文件結合起來,進行深入的學習,提高思想認識,并在行動上貫徹實行。一是認清我國除社會主義道路以外,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民建成員必須以身作則,帶動工商界積極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為實現憲法規定的目標,積極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二是發揮最高的積極性,改進企業的生產經營,團結職工群眾,主動地克服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困難和缺點,在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上,發揮在國民經濟中應起的作用。三是提高愛國主義的精神,切實遵守憲法和法律。四是在學習中要不斷地按照憲法和法律法令來檢查自己,在企業改造的過程中改造自己的資本主義思想。五是加強工作,加強團結,推動工商業者,為解放臺灣貢獻最大的力量。
此后,民建各級組織結合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廣泛開展學習宣傳憲法活動,極大地提高了民建組織和成員對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認識,為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創造了條件。
第二節 ?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55年4月1~12日,民建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代表共318人,代表43個地方組織的7 000多名成員。這是民建成立1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全國性會議。
黃炎培在開幕詞中說:“自從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宣布后,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有了更大的發展,一年多來,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很顯著的,特別是公私合營工業的擴展,商業方面的逐行逐業改造,取得了重點有益的經驗。為了適應國家過渡時期總任務的要求,我會在1953年11月總會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規定了新的工作方針,就是:培養、提高工商業者會員成為工商界的骨干分子,聯系并帶動盡可能多的資本主義工商業者積極接受社會主義改造。一年多來的實踐證明,這一工作方針是正確的,但應當指出,我們的工作還遠不能適應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要求。今后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必將有更大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將是在改造過程中的許多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因此,如何使我們的工作在質和量等方面能夠很好地配合,這已經成為當前的重要的議題了。”“我會當前的任務和今后的工作方針是很明確的。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中的一個民主黨派,我會當然要和全國人民一道以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為自己的總任務,也就是,一定要以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為我會的各級組織和全體成員總的奮斗目標。在這個總任務中,我會在協助國家逐步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方面,還負有特殊的使命,這就是:我會要把工商業者成員培養、提高成為民族資產階級中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骨干分子,并教育、幫助他們繼續結合企業改造進行個人改造,通過骨干分子的真人實例和他們的積極作用,提高工商界對于國家政策的認識和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積極性,爭取、引導盡可能多的資產階級分子參加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光榮行列中來,以協助國家順利地逐步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章乃器代表總會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從過去10年的工作實踐中,我們得到了三點極其深刻的基本認識:一是必須忠誠地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二是必須牢記并掌握關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基本特點;三是必須認真做好培養、提高工商業者成員成為工商界骨干分子的工作。在談到今后的任務時,報告特別指出,必須在愛國主義教育基礎上,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努力克服個人主義和分散主義;必須加強實事求是的作風;要充分發揮非工商業者成員的積極作用。
大會通過了《中國民主建國會章程》。新會章規定,民建“是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中的一個民主黨派,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的總綱為本會的綱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根據國家過渡時期總任務的要求,團結、教育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分子積極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堅持對國內外敵人的斗爭,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而奮斗。”民建“根據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要求,以工商業資本家和資本家代理人為吸收會員的主要對象,并適當吸收國家機關、人民團體、國營企業的工作人員,公私合營企業、私營企業的高級職員和其他與工商界有聯系的知識分子,以利會務推進。”
大會選舉了第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一屆中央委員會由157名委員組成。在隨后召開的一屆一次中委會議上,選舉48人組成常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為黃炎培,副主任委員為李燭塵、章乃器、南漢宸、盛丕華、施復亮、胡厥文、胡子昂、孫起孟,秘書長由孫起孟兼任。王紹鏊、王新元、包達三、朱繼圣、冷遹、何松亭、沈肅文、李承干、吳覺農、周士觀、侯德榜、俞寰澄、浦潔修、徐崇林、孫曉村、凌其峻、畢鳴歧、許滌新、章元善、郭棣活、張伯、陳維稷、華煜卿、項叔翔、彭一湖、黃長水、黃玠然、黃涼塵、黃墨涵、楊美真、楊衛玉、榮毅仁、鞏天民、樂松生、劉一峰、劉鴻生、韓望塵、簡玉階、羅叔章為常務委員。
一大的召開,是民建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是進一步團結、引導成員和工商業者積極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協助中共和政府完成過渡時期總任務的總動員,反映了民建在多黨合作中的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