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文題時,想起了龍應臺的《(不)相信》。
?“……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后來知道,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曾經相信過愛情,后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曾經相信過海枯石爛作為永恒不滅的表征,后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成桑田。”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后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
二十歲的時光,于我,早已遠離。人生賽事前半場的幾十年,尋覓、跌倒、爬起、登攀……,恍然間,就這樣走到了“不惑”的門檻之前。四十歲前讓人迷惑的種種,竟也如這似水滑過的歲月一樣,飄飄忽悄然飛逝。
曾經為一些做過的,或者一直沒來得及做的事感到后悔,現在不知不覺,變得坦然了。人生本無完美,該你做的,你定會尋尋覓覓地逐一經歷,不該你做的,再喟嘆唏噓也是徒然。經歷的、做過的,都認為是對的,這個“對”或許不能等同于“正確”,但它必定是你生命中應該出現的一幕,你所應該做的,就是坦然接受它的出現,并對每一次的選擇與追求,付出與努力,認賬,不后悔。
曾經為一些沒得到的,或者一直想得到的事倍感期盼,現在兜兜轉轉,變得淡漠了。什么是應該,什么是不該?什么是我的,什么又不是我的?無人給出正確答案。你只能跟隨歲月的沙漏,逐一留存命運為你濾下的點點滴滴。能來的,就是命中應該得到的,除了坦然接受,還要倍加珍惜;不能來的,或許本就不屬于你,對此會心一笑,淡然放手。就如那天際中懸掛的一道美麗彩虹,它注定只是遠望的美好,你淡然地面對它的出現與消逝,不懷期待,也就無所遺憾。
曾經為一些無謂的人,無謂的事心懷抱怨,現在心無掛礙地變得釋懷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不易,何苦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思路行事?每個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都是你應該遇到的。有的教會你公正,也有的教會你偏私;有的教會你善良,也有的教會你邪惡;有的教會你溫暖,也有的教會你冷漠。你應該做的,就是認真地學會過濾,留下那些應該留下的,心存感恩,珍藏惜福;對不值得留下的,說句無所謂,輕輕地揮手道別,敬而遠之。
二十歲時,想到“不惑”之年,心中曾經無比恐慌。而真屆“不惑”,內心竟是如此的踏實與豐盈。喜歡二十歲的青春蓬勃,但并不羨慕,因為我也一步一步從那時走過。更鐘情現在的自己,因為她比二十歲的我,更加的篤定、從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內心拿得起放得下立得住,不后悔,不期盼,不抱怨。
那就平靜地站在“不惑”的門前,淡定地邁過。從此對世界少一分幻想,多一分責任。足夠自立、足夠自信、足夠自知。擁有并保持能夠一直進取的能力與心,讓每天的自己,都優于昨日,不管歲月流轉,無論身在何方。
感謝二十歲,讓我無憂擁有懵懂靈動的青春。更感謝四十歲,讓我坦然接受豐儉隨意的中年。祝愿身邊的每一位“不惑之友”,都能在這人生馬拉松的中場,更加清楚自己的目標與方向——行進中不怨過往,無畏將來,得失間安之若素,心亦泰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