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聯組會時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這一新型政黨制度創造了新的政黨制度模式、新的政黨關系、新的執政方式,使中國步入了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新型政黨制度源于民主革命時期,在新中國建國前后,隨著人民政協的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被確立為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這一新型政黨制度習近平總書記用立“三新”,除“三弊”來進行闡述。新就新在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代表少數人、少數利益集團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斗,有效避免了一黨缺乏監督或者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囿于黨派利益、階級利益、區域和集團利益決策施政導致社會撕裂的弊端。從上述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型政黨制度以及所體現的新型政黨關系的論述,我們可以概括出三個關鍵詞:人民,團結,民主。
一是目標聚焦人民。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宗旨是為人民服務,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黨領導的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有203次提到“人民”;“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也無疑是新型政黨關系的焦點和歸宿。
二是動力來自團結。《共產黨宣言》中就提到,“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的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毛澤東說:“團結就是力量”。并指出:“如果不能團結多數人,團結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和其他民主分子,那就不算是一個好共產黨員。”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指出:“新時期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任務,就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心同德,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團結——也是新型政黨制度和新型政黨關系力量的重要源泉。依靠人民政協這一新型制度形式,依靠廣大民主黨派和非黨派民主人士,團結各階層人士和廣大知識分子,提高民族凝聚力,匯聚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偉力,是我國新型政黨關系的一個突出亮點。
三是實現目標要依靠民主。新型政黨制度一個突出的優越性,就是通過有效規范的制度安排,推動和保障決策的民主化,進而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從而實現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偉大目標。“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會商量”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特色。通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制度安排,中國成功實現了發揚民主和集中領導的有機統一。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上一個諸葛亮”;“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沒有民主化,也就沒有決策科學化。我國八大民主黨派,是團結廣大高層知識分子和聚合大量各行各業高端人才的社會團體,是中國的高端智庫。發揮好我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制度優越性,發揮民主黨派和廣大無黨派人士在參政議政和輔助決策方面的重要作用,配合和助推黨和政府高層體察民情,關注民意,匯聚民智,凝聚民心,既是新型政黨制度一個鮮明的優越性,也是優化新型政黨關系的一個焦點。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型政黨制度的團結與民主,基礎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始終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習近平指出,“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
以上新型政黨關系三個關鍵詞中,“民主”的分量是相當重的,民主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構成,也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一個要素,民主不止是靠作風建設,也要靠相關制度安排來保障。
在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框架體系中,如何加強民主建設,完善民主政治體制,有兩個重要的方面值得關注。
首先,把握和處理好執政黨與參政黨在優化民主機制、推動民主建設上的雙向互動關系。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在發揚民主作風、推動民主建設上,相對于各民主黨派居于主導地位。因此在民主作風建設,以及相關制度安排、相關體制機制改革方面,要高度重視加強相關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新春黨外人士座談會談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各級組織特別是領導干部要以開闊的胸襟、平等的心態、民主的作風廣納群言、廣集眾智,豐富協商民主形式,增強民主協商實效,為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發揮作用創造有利條件。”在2013年新春黨外人士座談會談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番話就深刻揭示出執政黨與參政黨在民主政治方面的互動關系:“對中國共產黨而言,要容得下尖銳批評,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黨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講真話,敢于講逆耳之言,真實反映群眾心聲,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在民主政治方面的互動關系居于主導地位,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重的中國共產黨,對待來自各方的建設性的監督、批評和建議,完全也應該做到胸襟廣闊、海納百川、從諫如流。但忠言多逆耳,能否真正做到虛心接受來自人民群眾和民主黨派的監督和批評,始終是對執政黨廣大干部、特別是高層干部的胸襟、氣度和黨性的考驗。而作為參政黨的各民主黨派,對待與中國共產黨共同奮斗的事業,能否做到“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敢于講真話,敢于為民代言,也是對民主黨派人士政治信仰、擔當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考驗。只有執政黨和參政黨兩方面的民主意識和主動作為形成良性互動,才能真正形成加強民主建設的巨大合力。
其次,推進民主建設要把握好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有成熟完整的理論體系,其顯著特征是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是共同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親密友黨,不是競爭和排他的關系,而是團結合作的關系,不是各唱各調,而是共演“協奏曲”、“大合唱”,實現了集中領導、高效決策與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統一,體現了集中社會各界智慧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但光有成體系的理論,沒有生動豐富的實踐做支撐,再好的理論,也會因缺乏實踐這個“源頭活水”而缺乏生命力。完善新型政黨制度,優化新型政黨關系,切實推進民主建設,既需要繼續加強相關理論研究,更需要各民主黨派緊密圍繞中共中央戰略部署,在政治協商和參政議政實踐中努力探索和創新,為更好地踐行民主協商和參政議政搭建更多平臺、開辟更多渠道、探索更多形式,提煉更多新鮮經驗來豐富和完善理論成果,使相關理論建設和豐富生動的實踐形成良性的互動和循環,才能使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和體制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