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70周年,也是各民主黨派積極響應中共中央“五一口號”號召70周年。重溫“五一口號”,認真回顧半個多世紀以來民主黨派同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的光輝歷史和寶貴經驗,對于展望在習近平新時代時期再創多黨合作大好局面的美好前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極具指導方向的現實意義。
一、“五一口號”提出的背景
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個戰場上發動主動進攻,相繼取得一系列重要軍事勝利成果。華東野戰軍解放了除濟南、青島、臨沂等少數據點以外的山東全境。西北野戰軍發動宜川、瓦子街一戰,繼而收復延安,為解放大西北奠定了基礎。晉察冀和晉冀魯豫野戰軍分別進軍察綏、保定以北和晉中,孤立了(北)平(天)津保(定)之敵,并包圍了太原。東北民主聯軍殲滅國民黨新五軍等部15萬余人,解放四平。華東野戰軍取得的豫東(開封、睢縣、杞縣地區)戰役和襄樊戰役的勝利,完全打亂了蔣介石在中原地區的防御體系。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把戰線從黃河流域直推到長江北岸,對國民黨南京政府形成巨大威脅。晉冀魯豫兩個解放區的合并,使華北和華東解放區連成一片,大大改變了整個戰略態勢布局。人民解放軍經過兩年的奮勇作戰,共殲敵264萬余人,總兵力增至280萬余人,其中正規軍近160萬人。解放軍在軍政素質、戰術技術水平、裝備器械方面有了全面極大的提高。與之對比,國民黨軍隊總兵力下降至365萬人,正規軍僅198萬余人,能夠用于一線作戰的部隊才174萬余人。雖然在整體數量上還占優勢,但內部派系之間的爭斗矛盾日益加深,軍隊士氣更加低落。在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取得輝煌勝利同時,全國的政治形勢也出現非常可喜的巨變。一方面,解放區土改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另一方面,國統區的愛國民主運動也在蓬勃發展,國民黨政權已經陷入統治基礎日漸崩潰的境地,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專制統治面臨著徹底滅亡的命運。一個如何建立新中國的嚴肅政治課題已經非常現實地擺到了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全國人民面前。
二、五一口號的歷史價值
(一)“五一口號”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進程加速了新中國的建立
“五一口號”一經發布,立即得到全國各民主黨派和絕大多數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熱烈響應。在香港的各民主黨派代表一致表示擁護,從香港聯合致電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盛贊“五一口號”,同時聯合通電國內外各報館、各團體和全國同胞,公開響應中共中央“五一口號”。1948年8月起,各民主黨派代表和先進無黨派民主人士陸續進入解放區,開始了籌備召開新政協、建立新中國的工作。在我黨的“五一口號”感召下,當時中國社會的一切積極進步力量都被團結調動起來,使得蔣介石反動集團在軍事戰場上節節敗退的同時,在政治斗爭中陷入更加失道寡助、孤立困境的地步。五一口號吹響了凝聚全國一切愛國民主進步力量、共同建設一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偉大革命的號角,讓全國各階層人士和廣大勞苦大眾看到了一個嶄新的希望,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民心所向、民意所愿的政治潮流和格局,極大地推動了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進程,加速了新中國的建立。
回顧歷史,在抗戰結束后,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的中國人民,渴望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的政治訴求是高度一致的。但對建立一個什么體制的國家政治制度卻莫衷一是。在紛繁復雜的政治主張中,“中間路線”在部分民眾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影響和追求的,其主要代表就是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他們的核心主張是通過和平改良的方式在中國建立一個西方資本主義式的多黨議會政治制度。面對復雜的斗爭形勢,中國共產黨站在全新的歷史高度,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五一口號”。“五一口號”是以新民主主義為共同的政治基礎,主張通過民主協商方式建立新中國。從中國已經走過的歷史和現實證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五一口號”為各民主黨派和全國人民指出了中國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和光明前途。
(二)“五一口號”奠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政治格局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植根于中國大地、適應中國國情特色的一種新型的政黨制度。這一政治制度既不同于獨裁專制的一黨專政,也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輪流坐莊的議會制度。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逐步孕育、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共同的智慧結晶和共同創造的真正符合我國實情的政治制度。“五一口號”的提出,對于確定影響至今的中國政黨政治格局、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揮了奠基性和方向引領的決定性作用。
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出現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政協的召開為標志的。“五一口號”發布后,在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一致擁護、熱烈響應新政協籌備和召開過程中,突出體現了共產黨領導下的平等合作和共同協商精神的鮮明特色。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成為多黨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礎和行動準則,為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也正是在制定《共同綱領》的過程中產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了共產黨為執政黨、民主黨派為參政黨并沿襲至今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政治格局。中國各民主黨派從此正式公開宣布自覺的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共同統一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也以共同建設者和共產黨的親密摯友和伙伴的身份融入了新中國的政權體系。就此,一個嶄新史無前例的獨具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誕生了。
“五一口號”發表至今七十年來的光輝歷程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完全符合中國國情、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正確有效的政黨制度。這個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完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繼續發揚“五一”號召的精神,繼續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征程中發揮新的更大的作用。
(三)“五一口號”是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理論內容形式的豐富和發展
統一戰線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大法寶。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改革的不同時期,黨的統一戰線有著不同的內容和形式,所發揮的作用也不相同。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堅定地秉持必須“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后勝利必然是中國的”觀點,把“統一戰線”作為奪取抗戰勝利的重要因素。1939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就將“統一戰線”總結為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五一口號”的提出,以及隨后受到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一致擁護和響應,為我黨與各民主黨派擴大合作、共商國是提供了共同堅實的政治基礎,同時也為進一步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提供了可靠的政治條件。中共中央發布的“五一口號”,是最大限度和范圍內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團結和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進步力量共同建設新中國的重大舉措。中國共產黨在“五一口號”中提出的“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等主張,是在當時歷史形勢下對黨的統一戰線理論和內容形式的豐富和發展。
三、五一口號的現實意義
(一)重溫學習五一口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五一口號”的創造性的提出,得到全國廣大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一致認同和擁護,以及全面落實,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地位,也是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獲得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國的政治保障。“五一口號”的核心就是自覺接受和堅持共產黨的領導,而中國能不斷發展進步,不斷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新勝利的政治保障也是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在中共十九大勝利閉幕后,在全國上下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中之重,緊緊把握機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刻,重溫和學習“五一口號”,對于全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以及全國各階層的人民齊心協力完成共同的偉大目標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我們要認真學習關于統一戰線、人民政協的新思想新要求,開展黨派全員宣傳教育培訓,著力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增進高度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夯實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推動民建全體會員以及密切聯系的各界人士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把學習領會貫徹黨的創新理論同過去五年來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變革結合起來,同今后工作部署結合起來,緊密聯系民建實際,找準落實基點,切實在工作中貫徹下去、體現出來,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二)深入重溫學習五一口號,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
“五一口號”直接推動了中國人民協商政治制度的建立。1948年4月30日發布的中共中央“五一口號”不僅具有極其寶貴的歷史價值,而且至今對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黨建設產生重大影響至今。中國共產黨通過“五一口號”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發出“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翻開了建立中國新型政黨關系以及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黨制度建設的歷史性一頁,在中國這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國度里創造了一個多黨合作政治制度的典范。現在,我們重溫“五一口號”,就是時刻提醒我們我國的政治制度就是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多黨合作的政治制度。一個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的中國來之不易,它是中華民族之福,也是整個世界大家庭之福。雖然我國曾經走過一些坎坷波折的道路,但是中國共產黨及時改正并把握了正確航線。重溫“五一口號”,就是提醒我們國家民族的發展和進步,絕非一黨一派的努力可以實現,需要各個黨派各界人士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精誠合作。民建在自覺自愿接受共產黨領導的基礎上,要把民主協商機制貫穿在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全過程之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協助堅持和完善健全政協協商民主制度機制,堅持協商議題和協商形式相匹配、視察調研和協商議政相銜接,組織廣大會員持續深入協商議政,推動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加強政協民主監督,堅持協商式監督特色優勢,把握好監督的方向和原則、節奏和力度,重點圍繞中共十九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開展工作,融協商、監督、參與、合作于一體,注重協商參政議政實效,更好發揮黨派民主監督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獨特作用。參與完善協商成果采納、落實和反饋機制,加強跟蹤督促,推動協商成果有效轉化為政策和具體工作舉措。
(三)重溫五一口號,聚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重大問題獻計出力
“五一口號”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建設一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這與我國目前提出的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的目標是一脈相承的。重溫“五一口號”,不忘初心,重在落實“五一口號”的精神實質。民建應該以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為工作著力重點,建睿智之言、出務實之力。聚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瞄準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緊扣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協商積極議政,強化監督助推落實。圍繞全國大局,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獻計出力。當前著重針對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污染防治和防范金融風險、發展壯大實體與虛擬經濟、供給側改革等重大議題展開深入調研和課題攻關并建言獻策。不斷按照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圍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獻計出力;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建設美麗中國協商議政,為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貢獻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