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提速地方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有效推動民營中小微企業快速可持續發展,是助力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新引擎。
近年來,民營企業發展問題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以集成創新之理念,打造中小微企業集群孵化平臺的作法,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與推廣。我省也十分重視民營中小微企業的創新發展,將中小企業“雙創”作為促進城市轉型和振興實體經濟的突破口,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動中小企業集成創新和產業集群化建設。特別是2016年,唐山市成功入選“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石家莊市和秦皇島市的兩個創業中心,也先后入選“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示范基地”,民營中小微企業已逐漸成為我省經濟發展中的一支生力軍。然而,就現狀來看,中小微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仍不同程度面臨著經營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較弱、管理模式不規范、配套服務不完善等問題,尤其是在產業集群和企業集成上,雖然相繼設立了一批科技中心、創業基地、創業園等產業孵化平臺,但這些平臺,有的是由政府引導開發經營的“園中園”,有的是引進民營產業建園,多為起步建設不久,基礎較薄弱,規模檔次較低,囿于提供場地,淡化產業集群,偏重硬件建設,忽視軟件服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營中小微企業的長遠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需要充分借鑒先進地市關于中小微企業集成創新的相關經驗,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為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環境。
例如,重慶市曙光都市工業園,是由民營企業重慶曙光都市工業園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被重慶市政府命名為市級都市工業園。目前已開發7個園區,建設規模200萬平方米,吸納中小微企業近1000家,年稅收15億元,解決就業6萬余人,在重慶乃至全國都市工業園行業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該園區在建設現代企業產業園的同時,全面改善提升了入園企業生產運營環境,以創新的管理模式、全程完善的優質服務,成功打造了現代中小微企業孵化基地,其先進經驗,可為我省培育壯大民營企業“雙創”、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鑒:
(一)思想理念超前
“建設”與“服務”同步發展。堅持“建設”與“服務”并重,在為中小微企業建園、做好前期規劃設計、建設招商的同時,著重突出為入園中小微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讓眾多中小微企業進園后即能得以發展壯大;“三化”思想與“三手”作用。即“土地利用集約化、中小企業產業聚集化、后勤保障服務專業化”。合理配置產業布局,實施園區整合,通過產業聚集和集群化發展,降低入園企業經營成本,發揮“政府的助手、市場的推手、企業的幫手”作用,以政府的產業導向、產業規劃指導園區項目開發,著力建設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生態功能相融合的“產城一體化”園區。
(二)模式體制創新
以“政府引導、企業開發、市場運作”為模式,企業開發為主體,政府大力引導支持。重慶市政府、江北區政府、重慶市中小企業局等相關部門,先后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和意見,特別是將政府部分權限下放,與企業聯合組成管理機構——曙光都市工業園管理委員會,對工業園進行統一管理的同時,代行政府部分職能,最大限度地為入園企業提供了便利,企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導下,積極主動做好政府的助手,園區管理、服務與企業市場競爭力得以不斷提升,形成“政府——企業——市場”的良性循環。?
(三)經營管理先進
高效利用土地。高效利用土地資源,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堅持集約用地,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出率,通過園區產業聚集,實現“節約、循環、復合、緊湊”;推行產業集群。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體,相互關聯企業及支撐體系,促進企業聚集,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培育壯大了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體;注重后續服務。以“物業管理、金融財務、綜合政務”等十大服務體系,全方位服務入駐企業。入園企業有任何需求,在曙光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都能進行“一站式”辦理,真正實現“拎包入住”。
參考重慶曙光都市工業園的先進經驗,建議:
(一)政府積極引導扶持,保障中小微企業持續快速發展
重慶市政府對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引導,是曙光工業園成功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證,建議我省在原有政策支持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對中小微企業集成創新及企業孵化平臺的引導扶持力度。在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產業定位、招商融資等方面,及時跟進,提供必要的扶持引導;在加快平臺建設、增強產業集群、優化要素配置、推進技術創新等方面,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的同時,適時出臺新的鼓勵支持政策,從土地利用、財稅、資金等多角度給予政策傾斜,適當減免相關費用,最大限度降低中小微企業的運營成本。此外,進一步創新理念,打破固有思維,改變過去一直以來多數由政府主導、國企開發園區產業的傳統模式思想,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中小微企業園區的開發建設與管理,創新中小微企業孵化平臺體制改革。
(二)提升現有平臺軟硬件水平,推動中小微企業發展提檔提速
建議現有園區和平臺,突破目前多數只局限于為中小企業提供經營場地的現狀,全面提檔升級,提質提速。硬件上,除做好常規的路、水、電、暖、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完善提升外,大力提高安全治安管理及綠化、美化、亮化水平,建設高品質園區,真正為入駐企業打造一個安心、舒心、放心的投資經營環境,最大限度提高項目吸納和承載能力;軟件上,將“服務”作為園區和平臺發展的核心,有效聚合政府公共服務資源和第三方社會服務資源,重點推動服務體系建設,從政務審批、創業輔導、技術創新、市場開拓、法律維權等多方面,拓展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水平,以優質高效的服務,確保中小微企業“能入園、能留住、能發展、能壯大”。
(三)推廣中小微企業集成創新,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企業是轉型升級的主體,長遠來看,中小微企業的集成創新,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互為借鑒、互為發展、互為依托。建議我省在推進創業創新型中小微企業快速增長的同時,大力發展產業集群化的中小微企業孵化平臺,積極探索推行中小微企業集成創新模式,變“大、散、粗放型”為“小、精、集約化”,即園區與中小微企業、園區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集成互構,共同發展。開發建設初期,首先明確產業定位,重點開發集群化、專業化園區和平臺,通過不斷整合、聚集和擴大發展,逐步提升園區開發主導性,并隨著開發進程的不斷深入,及時將開發轉向服務,形成企業與市場的良性循環,從而釋放最大的經濟、規模、區位效應,實現以創新模式置換老舊模式,以創新渠道提升企業活力,助力產業結構調整,撬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