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河北省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問題的建議
http://www.haody001.com/infodetail.aspx?newsid=1969
發布時間:2007-01-31
信息來源:
瀏覽數:1596
河北省轄11個市、136個縣(市)、1968個鄉鎮、49838個行政村、總人口6734.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297.7萬人。全省土地總面積18.77平方公里。2004年底,全省耕地總資源9662.2萬畝,其中常用耕地面積9000.9萬畝,其中水澆地面積6689.7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9.2%。
近年來,全省農業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部署,緊緊抓住結構調整中心任務和農民增收基本目標,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積極擴大農業對外開放,認真落實農業和農村各項政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高,農民收入增長較快,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產量進一步提高。2005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9360萬畝,比2000年減少1017萬畝(比2004年增加355萬畝);平均畝產277.6公斤,比2000年增加31.8公斤(比2004年增加2.2公斤),創歷史最好水平;預計總產2598萬噸,比2000年增加48萬噸(比2004年增加118萬噸);棉花生產呈現布局優化、產區集中、品種優良、能力穩定的新特點。2005年,全棉花種植面積860.2萬畝,比上年減少143.7萬畝,總產57.9萬噸,減少8.6萬噸。但是“十五”期間全省年平均棉花種植面積793萬畝、畝產65公斤、總產量51萬噸,分別比“九五”年均增加284萬畝、12.7公斤和25.5萬噸,面積由全國第7位上升到第4位,總產由全國第7位上升到第3位;蔬菜產業快速發展,播種面積發展到1822萬畝,比“九五”末增加700多萬畝,產量6187萬噸,居全國第二位,人均占有量908公斤,居全國首位。設施生產突破700萬畝大關,占蔬菜播種面積的40%以上。全省瓜菜總產值占種植業產值的40%以上,成為種植業中促進農民增收的第一主導產業;油料生產穩步發展,“十五”期間連續五年保持在150萬噸以上,較“九五” 期間的100萬噸增加30%。2005年全省油料播種面積829萬畝,平均畝產175公斤,預計總產145萬噸。種植業結構調整扎實推進,區域布局趨于合理,京山、京廣沿線優質專用糧食、黑龍港優質棉花、冀東和壩上優質油料以及六大特色蔬菜產區等優勢產業帶初步形成。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1526萬畝,占小麥面積的43%以上;優質抗蟲棉基本普及;專用玉米、優質大豆、優質雜糧、薯類較快發展。食用菌、蘆筍、中藥材、花卉等高效經濟作物快速發展,經濟效益明顯增加。
作為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之一,河北省的農民增收問題始終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重視。近兩年來,在國家實施“兩減免三補貼”惠農政策、農產品價格上漲及農業增產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農民收入增速實現兩位數增長,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2004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71元,同比增318元,增加額是1997年以來最多的一年;增速11.1%。2005年,全省減免農業稅11.3億元,糧食直補6.5億元,比上年增加7.2%;發放良種補貼資金1.59億元,增加4倍;農機具購置補貼2650萬元,增加130%。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農民人均現金收2661元,同比增加400.1元,增17.7%。其中,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11.2%,家庭經營第一產業現金收入增長35%,家庭經營非農產業現金收入增長1.5%,轉移財產性收入增長13.9%。但是單純從種糧收入看,今年種植糧食收入是下降的。據河北省物價局成本調查隊調查,2005年小麥畝純收益298.37元,比上年減少50多元,減幅15.88%。主要原因一是化肥、種子、柴油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生產成本增加所致。今年全省小麥每畝現金成本比上年17.84元,上升6.97%。二是小麥價格下降。今年每50公斤小麥出售價格為73.78元,比上年下降4.11元,下降5.28%。玉米每畝純收益比上年減少32.79元。僅小麥、玉米兩項,每畝就減收80多元。
2004年種糧農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價格因素,國家的“兩減免三補貼”等惠農政策只是起導向作用,它對穩定糧食生產作用比較大。但對于促進農民增收問題,還需要在穩定政策性補貼的基礎上,有效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服務業價格,再就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提高組織化,轉移勞動力,提高農民的二、三產業收入水平。要促進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通過節本和增產來提高種糧效益,但增收的空間又很小。通過推廣節水、節肥、節種、節藥等節本增效技術,比如現在推廣的測土配方施肥、精量半精量播種、旱作節水栽培技術都可以達到節約投入,節約生產成本的作用,一畝地能節約成本幾十元,但僅靠這個對促進增收是非常有限。此外,通過推廣優良新品種,采用先進適用技術,能夠提高單產幾十斤,也能增加效益幾十元,但對增收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在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增加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優質專用糧食品種,比如優質專用小麥、專用玉米等,通過優質優價促進增收。也可以發展設施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高效作物和特色作物,以此來增加農民收入。
三、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國家要從政策、稅收和資金等方面,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使其更好地帶動基地和農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要大力發展糧油深加工,實現糧食加工增值。同時,要大力發展畜牧業,把糧食優勢轉化成畜牧優勢。
四、積極發展家庭多種經營。目前我省人均耕地只有1.4畝,每戶經營耕地只有五六畝,絕大多數農戶增收渠道已不在種糧上,而在穩定種糧效益的基礎上,靠兼業經營增加收入。因此,在抓好第一產業的同時,鼓勵農戶大力發展二、三產業,
五、轉移剩余農村勞動力,擴大糧食種植規模,靠規模效益來增加收入。這就需要進行耕地流轉,向種糧大戶集中,把多余的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上來。
六、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河北省是一個自然災害發生比較頻繁的省份,每年都有2000萬畝農作物因災減產,甚至絕收。尤其是我省水資源嚴重缺乏,干旱始終是影響我省農業生產的最重要的因素。我省有三分之二的耕地是中低產田,需要改造,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產條件。因此,政府應增加財政投入,加強農田基礎建設,發展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建設高產穩產田。
七、控制和穩定生產資料價格??梢哉f,國家近兩年給農民的各種補貼實惠,基本上被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給吃掉了。這個問題是農民最關心,也是影響農民投入的關鍵問題。國家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生產資料上漲,保護農民利益。
八、要合理處理主產區和主銷區之間的利益關系。種糧效益低,種糧財政收入增長慢,種糧食需要大量耕地和水資源,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種糧食是為國家做貢獻,是為糧食主銷區做貢獻。但國家應該考慮,從主銷區收取一定的糧食生產基金,給予糧食主產區適當的補償,除了向糧食大縣實行轉移支付以外,還應給予主產區農民在生產、生活條件改善方面更多的投入。
九、進一步增加對糧食主產區農民的補貼。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這些都很好,但數量少,覆蓋面積小。我省糧食直補一畝地高的10元左右,低的只有4-5元。而北京和天津每畝地補貼三、五十元以上,國家應提高對糧食主產省的轉移支付力度,提高補貼標準。國家給我省的小麥良種補貼面積占全省小麥面積的40%,也就是說只有40%的農戶能享受到補貼優惠,仍有60%的農戶享受不到。且小麥補貼標準太低,一畝地10元,補貼后的種子價格,還不足于調動農民更換良種的積極性,建議提高小麥良種補貼的標準,每畝提高到20元。國家給我省的玉米良種補貼只有兩個縣,共30萬畝。而我省玉米面積與吉林、黑龍江一樣,都在4000萬畝以上,在全國排第三位。建議國家增加給我省的玉米良種補貼面積,使更多的農民得到實惠。
(民建河北省委主委、中阿化肥公司總經理武四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