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aody001.com/infodetail.aspx?newsid=5268
??? 應該說,在推動城鎮化進程中,我們不是不知道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只是在充分關注城鎮化推進的策略或手段中,忽略甚至有時是放棄了城市原本的功能考慮。當我們聚焦于城市的工業現代化和城市的經濟增長以及人口聚集時,我們忽略了城市“宜居”這一基本功能。因此,在前幾年的城鎮化建設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由于盲目擴張,過度投資,人為造城,出現了泡沫城鎮化。誠然,一個城市,承載著諸多功能,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然而,為城市的居民們創造一個宜居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環境,為人的生存發展提高構筑一個舒適安逸的“巢”這一基本功能千萬忽視不得。近來有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發展思路,這個思路無疑對今后的城鎮化發展規正了方向。
?? ?一,城鎮化的著眼點在哪里
??? 城鎮化的著眼點究竟應該放在哪里?這是一個必須首先弄明白的問題。在城市諸多功能中,人的功能才是最根本的。經濟也好,政治也好,文化也好,離開了城市里的人,一切都等于零。因此,我們的城鎮化必須以人為本。從根本上說,城鎮化不是高樓的城鎮化,也不是工業的城鎮化,而是人的城鎮化。而人的城鎮化的基本點便是“宜居”。實際上,城市也是個“家”。城市所承載的責任同樣是“吃喝拉撒睡,油鹽醬醋茶”,一個完整的家所應該具備的“鍋碗瓢盆”城市一樣都不能少。只有這樣,城市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進來,進而實現城市的諸如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其它功能。不能設想,一個使人無法安居的城市,能實現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大繁榮。無疑,城鎮化的著眼點應該放在“人”上。前幾年,城鎮化之初,政府對于城鎮化的著眼點明顯是有偏頗的。偏頗大致來自兩個因素:一是利益的驅使。由于城鎮化過程中,隱藏著巨大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政府把城鎮化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不順應市場規律,不考慮客觀實際,而是憑主觀愿望,熱衷于征地賣地,大拆大建,盲目擴張,一哄而上。以土地依賴推進城鎮化,以房地產化推進城鎮化,其結果是:建造了人氣清冷,房屋空置的“鬼城”,并且激化了社會矛盾,社會不穩定因素上升。二是考核指揮棒和政績效應的驅動。由于上級政府把城鎮化率作為衡量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在這樣的政績考核效應的驅動下,扭曲了地方政府的行為,在對城鎮化的內涵理解不深,把握不準的情況下,盲目的鋪攤子,擴規模,導致大量的“城市病”應運而生。
??? 二,城鎮化建設中,操作上的偏差
??? 在理念偏差的基礎上,出現操作上的偏差是必然的。我們說,第一,城鎮化建設是有其自身的規律性的,它不僅取決于當地的現代工業發展水平,而且取決于當地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還有人口,土地,戶籍,環境等許多外在的或內在的因素的制約,不可能人為地一蹴而就。這就要求我們在城鎮化建設中,要尊重彼時彼地的客觀條件,因地制宜,逐步推進。第二,城鎮化建設要有科學的系統的整體的規劃。要組織專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論證,在具有充分科學依據的基礎上,做出系統的完整的,階段性規劃。規劃是一項非常科學嚴謹的工作,注重客觀性,現實性,由不得半點主觀臆斷。第三,要嚴格按規劃辦事,將規劃落實到位,不得隨意地人為變更,更不能置規劃與不顧,憑長官意志辦事。而城鎮化之初,我們正是在這樣的問題上出現了偏差。那時候,在轟轟烈烈的“征地賣地”的利益驅動下,政府的所有熱情都被土地財政所裹挾,根本來不及制定什么規劃。“大躍進”式的一哄而上,一幢幢高樓立起來了,一座座工廠建起來了,一根根煙囪豎起來了,以高樓的林立展示了城鎮化的規模,以煙囪的林立展示了工業化的規模。但是,百姓賴以生存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并沒有跟上來,醫院人滿為患,交通擁擠,學校、幼兒園學生數劇增,且農民工的子女由于受戶籍的限制求學無路,城市的綠地,公園建設被忽略,甚至連公共廁所都成了問題。由于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滯后,由于缺乏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缺乏產業支撐和就業保障,缺乏功能完善的配套設施及政策服務,“城市病”凸顯,“偽城鎮化”初露端倪。
??? 三,城市軟環境和硬環境問題
??? 先說人文環境。人文環境屬于軟環境。在政府主導的轟轟烈烈的城鎮化過程中,其短期行為可能拉升了經濟,提升了城市形象,但是,城市大了,人口多了,原來的城市格局被打亂了。城市原有的文化秩序也被打亂了,突出的問題是:大量進城農民的不斷涌入,帶來了諸多社會公共道德問題,比如交通秩序,衛生習慣,公共秩序等。再就是進城農民的心理定位問題。農民成了城市的常住人口,他們雖然實現了居住地的轉移和職業的轉換,但并沒有實現身份和地位的轉變,他們在城市就業了,但并不具有城市戶籍,他們勞力在城市,家屬在農村,收入在城市,積累在農村。他們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身份定位,他們的心理在彷徨。當他們在和城市的交往過程中處處碰壁的情況下,他們的身心受到了打擊和挫折,城市帶給他們不安全感。另外,城市的櫛比鱗次高樓建起來了,一家家大工廠建起來了,而具有當地特色的空間文化環境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比如供居民休閑娛樂的公園,供居民強身健體的體育場所等等都很缺乏。究其原因,一是沒有規劃。二是由于建公共設施無利可圖,沒有效益推動力。再說硬環境。由于大批的低端耗能的工業的進入,不僅快速蠶食著有限的自然資源,而且污染了大氣環境,污染了地下水資源。目前,這已經成了非常嚴重的生態問題,大家有目共睹。
??? 無可諱言,以往的城鎮化建設問題多多。我們不能聽由這樣的“畸形”的城鎮化再發展下去。我們應該正本清源,回到科學的城鎮化道路上來。
??? 首先,一定要按城鎮化發展的規律辦事。城鎮化建設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人為臆斷。因此,政府要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充分了解工業的,農業的,人的,物的,自然的,生態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做出符合實際的設想。其次,要以市場規律辦事。市場體制下,許多事情受市場經濟的制約,受市場經濟的調整,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不是靠人的意志所能轉移的。當我們試圖以人的意志扭轉市場規律的時候,往往會碰壁。有時候,給政策上的傾斜,給資金上的支持,雖能解一時之渴,但從長遠看,那時的傾斜支持或許就是人為的挖了一個陷阱。再次,要兼顧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目前,由于太多的關注眼前利益,比如,地方政府靠“征地賣地”發財和土地批租制等,便是明顯的短期行為,其實質就是透支未來,這種“寅吃卯糧”的結果,勢必為城鎮化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后果,貽害無窮。最后,城鎮化建設必須有科學的長遠的系統的規劃,而且要嚴格按規劃辦事,不能憑某個領導的一時沖動來定調子。規劃要與當地的產業基礎、城市的承載能力相適應,人與物相適應。規劃要考慮城市的方方面面的功能。這里,“宜居”這個基礎的功能一定不能忽視,忽視了這個功能就等于忽視了這個城市本身。歸根結底,人,只有人,才是城鎮化的核心,離開了人的所謂“城鎮化”只能是“鬼城”,跟真正的城鎮化一點關系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