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aody001.com/infodetail.aspx?newsid=4380
?
?
????? 2012年父親米壽。8月中旬,有關同志還專程送來由中國文聯為父親頒發的“從事新中國60年文藝工作”榮譽證書和獎章。萬沒料到,9月9日老人家竟然離開了我們。
??? 父親平常言語不多,雖然有些耳背,但精神很好,思維和記憶更是一直非常清晰,幾十年前的大事小情都能娓娓道來。我曾數次動過記錄父親一生經歷的念頭,但總感力不從心,遲遲沒有動筆,如今想來真是追悔莫及,嚙心的痛。
??? 思念常伴隨著對往事的回憶。
??? 我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兩個姐姐和哥哥大我很多,和那個時代許多革命家庭的孩子一樣,他們很早就離開了家,只有我生活在父母身邊最久。我眼中的爸爸總是那么平和,那么滿足,安寧而慈祥。只有在回憶起久遠的戰爭年代時,才會感到有一股風云在爸爸心中激蕩。???
?? ?1924年5月4日,爸爸出生在冀中平原博野縣的一個小村莊。爸爸出生不久,爺爺就跟著親友一起遠走張家口,以趕大車送貨謀生。那時的人們出門在外也很是不易,許多人勞累辛苦掙下一些錢后也都花費掉了。可爺爺不這樣,省吃儉用攢下的錢都要捎回家里。父親因此才得以受到教育,在家鄉上了高小。
?? ?“冀中”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詞語,更多的是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的稱呼。它是指平漢鐵路以東、津浦鐵路以西、石德鐵路以北、平津鐵路以南的這個區域,包括50個縣、800萬人口。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河流縱橫,物產豐富,交通發達,其特殊的戰略地位,成為抗日戰爭時期敵我雙方爭奪的重要地區之一。當時,在中共冀中區黨組織的領導下,冀中抗日武裝蓬勃發展,硬是在這片無險可守、無憑可據的地方,創造出在平原大地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奇觀。“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動人場面,隨處可見。
??? 在抗日熱潮的感召下,1939年2月,不足十五歲的父親,在家鄉三區參加了抗日青年救國會,并擔任了青年抗日先鋒隊隊長,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40年4月,冀中九分區三十團同日偽軍在博野白塔村一帶展開激戰,戰斗十分慘烈。父親和青救會的同志帶領群眾去支援子弟兵,看到戰士們寧死不屈的氣慨,爸爸十分敬佩。隨后日寇對白塔村的村民進行了報復,其血腥和兇殘更激起父親極大的義憤。這時爸爸就下了決心,要參軍和日本人大干一場。1940年10月,父親參加了八路軍。上過高小、有些文化的父親在冀中軍區九分區宣傳科當了一名宣傳員。
??? 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將領,對攝影的宣傳鼓動作用認識很高。他認為圖片形象直觀,容易被人接受,不識字的人也能看懂,宣傳威力更強大。1939年9月,當呂正操司令員得知在攝影上有些名氣的石少華隨抗大總校來到晉察冀時,立即用20條步槍和兩萬斤糧食,從羅瑞卿副校長手中把石少華換到冀中,并把自己的照相機送給了石少華。
??? 石少華一到冀中軍區,就準備在全軍選調攝影人員,但他馬上發現根本就沒有懂攝影技術的人。于是石少華提議開辦攝影干部訓練班,自己當教員。呂正操對此全力支持。當時抽調學員的條件是:戰斗部隊的骨干,要有相當的文化,又有戰斗經驗,年齡在18歲到20歲左右。冀中軍區的攝影干部訓練班后改為攝影干部訓練隊,從1940年6月到1942年6月連續開辦了四期。在攝訓隊第二期結束以后,冀中軍區的攝影科就成立了,石少華被任命為軍區攝影科長。冀中軍區的四期攝訓隊共培養了100多人。學員學習結束后,回到冀中軍區所屬的軍分區和支隊建立起攝影組,把分區和支隊的攝影工作開展了起來。父親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于1941年2月被選調到冀中軍區參加了第三期攝影訓練隊學習。
??? 到攝影訓練隊之前,父親不僅沒用過、甚至見都沒有見過照相機。那時的冀中正是抗日戰爭最殘酷的年代,敵人對根據地全線封鎖,物資及其缺乏。攝影器材和膠卷除了繳獲敵人的以外,只能通過秘密渠道購買,學員大多是在快結業的時候才摸到相機。和父親同期學習的老同志回憶當時的情景:“(石少華)講攝影原理的時候,沒有膠卷,也沒有照相機,他讓我們用火柴盒,把香點著以后,燙一個洞,把曬相紙貼在火柴盒的后面,放上兩個磚頭,讓我們站在火柴盒的前面來曝光。照完后,把火柴盒的洞堵住,拿回去,用我們的被子把窗戶、門堵上,印相工具是兩小塊兒玻璃,印相時把底片和相紙用玻璃夾好,再撩起堵窗戶的被子一角用日光曝光。就用這樣的方法來訓練我們這批人。到大家懂得一點原理了,才每人給拍一張照片的機會”。爸爸也說過:“石少華帶著我們學員學習,經常是在一個村課還沒有講完,鬼子就清剿、掃蕩過來了,我們立即轉移到另一個村接著上課。記不清轉移過多少村子,有時候還不知道村名,就又轉移了”。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父親和大家一起邊打游擊邊學習。首先明確的是攝影在革命斗爭中的需要和作用,讓學員們對攝影的重要意義有所認識。攝影方面則學習了攝影常識、新聞攝影、暗室技術等內容,并學習了照相機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及沖膠卷、洗照片的技術。
??? 攝訓隊使父親對攝影工作的使命有了深刻理解。“攝影人應當以相機為武器投身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火熱斗爭之中”的思想,“攝影是革命斗爭的武器,是進行階級教育的工具。你們參加學習的同志,都是革命的種子,將來要撒遍全國”的教導,在父親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當講起那段經歷,父親總說“怎樣當一名合格的戰地記者,是我學習的最大收獲”。“在采訪中遇到危險,寧可讓自己的身體受傷害,也要設法保護相機的安全。……特別是對底片資料的保護更是甚于生命”的戰地記者守則,爸爸牢牢地記了一輩子、做了一輩子。在爸爸眼里,相機和底片比生命還要珍貴。今天我們打開爸爸的資料箱,里面裝訂成冊的圖片碼放的整整齊齊,每本圖冊都編著號,每張底片都用蠟紙袋單獨裝袋,小樣片也附在后面,旁邊標注著拍攝時間、簡要說明。正是因為父親的忠誠和堅守,幾十年前的影像才得以展現在我們眼前。
??? 1941年8月,認識到攝影的意義和掌握了攝影技術的父親畢業了,返回冀中九分區宣傳科任攝影員,從此便與照相機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始了戰地記者生涯。那時的父親既是攝影員又是戰斗員,身上總是一邊挎著盒子槍、另一邊背著分區魏洪亮政委送的舊照相機,和作戰部隊一起出生入死,始終奔波在戰斗第一線。
??? 隨著對敵斗爭的深入發展,人民軍隊不斷壯大,八路軍需要培養大量的軍事政治干部。1942年8月,父親被選送到抗日軍政大學二分校學習。抗大二分校于1938年12月在晉察冀建立,地處太行山脈。現在赫赫有名的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前身是華北軍政大學,而華北軍政大學又脫胎于抗大二分校。二分校曾為抗日前線輸送了萬余名指揮員,有66人后來成長為共和國的將軍。抗大把學員分為不同的專業隊伍,分別設置課程。父親學習了政治和步兵戰術等科目。經過一年多學習,父親在抗大二分校得到了系統訓練,軍政素質全面提升,1943年8月父親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4年1月畢業后父親被派到九分區三十四區隊三連擔任了副指導員。同年3月,父親重新被調回冀中九分區政治部任攝影干事。
??? 抗戰時期,特別是1942年日寇“五一大掃蕩”之后冀中環境異常殘酷。父親隨部隊主要活動在平、津、保三角地帶,是在三里一碉,五里一堡,炮樓林立的環境里戰斗和工作。爸爸曾說:“那時我們就是抱著‘掖著腦袋干一場,趕走小東洋’的決心投入戰斗”。當時部隊的攝影記者很少,執行任務往往都是單獨行動。從一個部隊到另一個部隊去,白天活動依靠青紗帳,通過封鎖線則要依靠晚上。有一次爸爸從分區到42區隊去采訪,從高陽到勝芳有百十里的路,一過新鎮就被漢奸跟上了,一個在大清河堤南,一個在堤北,槍戰打了十幾里。爸爸說,那時晚上和敵人遭遇是常事。爸爸跟九分區十九團一起作戰,日擊夜奔,戰斗頻繁而且激烈,手不離槍,更不離相機。有時參加村落戰,有時參加伏擊戰,有時還要化裝奇襲。邊打仗,邊拍照,記錄戰士們的戰斗生活。
??? 父親說,我們攝影干事常在一線,都練就了一套實戰本領。碰到激烈的戰斗,當連隊指揮員減員時,我們這些攝影記者就主動當指揮員。攝影干事劉占奎就是在參加清縣大城戰役時,當連隊指揮員陣亡后,挺身而出代理連長,繼續指揮戰斗。小鬼子發現他挎著相機以為他是高級指揮官,集中火力對付他,劉占奎英勇還擊,壯烈犧牲。
??? 父親參加大小戰斗數十次,親歷了反日寇“五一”大掃蕩、冀西反掃蕩等。父親說:“在炮火連天的環境里,不可能讀書破萬卷,只能跑路數萬里,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由于長期在一線,我逐漸摸索出一些拍攝戰斗照片的經驗”。“戰斗采訪,首先對戰斗情況要明,地形特點要清,在戰斗中要能隨時舉機拍照。拍攝伏擊戰,攝影記者就必須跟隨先頭部隊,提早進入伏擊部位,選擇又隱蔽又適合拍攝的立足點,戰斗打響后才能拍到最真實生動的場面。豐樂堡伏擊戰時,我隨三十四區隊一連首先進入陣地,先拍攝了隱蔽在青紗帳中的我軍戰士,后隨戰士一起沖峰,當敵人將槍高高舉起,大聲喊‘我交槍’時,我迅速按下快門”。父親早期拍攝的許多一線戰斗照片,今天顯得那樣彌足珍貴。
??? 從1944年開始,冀中形勢逐步好轉,八路軍四面出擊攻城奪堡,收復失地,解放區不斷擴大,隨后又進入局部反攻和大反攻階段。父親跟隨戰斗部隊參加了子牙河東、大清河北兩大戰役和襲擊河間、強攻新安、解放任丘、豐樂堡伏擊戰、趙莊伏擊戰、林堡殲滅戰、化裝襲擊戰等戰役戰斗的火線采訪,拍攝了一批八路軍打日寇和敵偽的新聞照片。除正面反映軍民英勇抗敵以外,父親還深入敵占區,拍攝反映日寇暴行的照片,對當時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內人民悲慘生活的情景、日寇進行燒殺的情況如實作了報道。
??? 1945年,根據地軍民已完全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冀中軍區部隊又掀起了練兵整訓的熱潮。4月沙飛來到冀中,帶領父親、紀志成和白連生深入部隊采訪練兵整訓的活動。1945年6月30日,《晉察冀畫報》(《解放軍畫報》的前身)月刊第2期出版。月刊為4開單張雙面印刷,發表3組材料24幅照片。封面是毛主席、斯大林像,背面就是沙飛帶領父親等人拍攝的冀中軍區練兵團剪影照片15幅。
??? 我問爸爸,那個時期有什么遺憾的事嗎?父親說,由于環境惡劣,很多照片和底片沒能保存下來,有的在堅壁時損壞了,還有一批重要資料在送往冀西畫報社途中丟失了。爸爸曾經講過,每次傳送底片他都很擔心,既擔心通信員的安全,也擔心底片的安全。有許多珍貴的圖片就是傳送的過程中,因為通信員的犧牲丟失了。
?? 父親在抗戰時期主要有:《西渡潴龍河襲擊敵寇》(1941年);《深入保定近郊伺機殲滅敵人》(1942年);《逼退敵據點》(1942年于清苑縣境);《地道戰》(1944年);《趙莊伏擊戰》(1944年于子牙河東);《收復津西重鎮勝芳》(1944年);《八路軍刺殺訓練》(1945年3月);《攻克任邱城》組照(“沖入縣城東門”、“占領敵寇6層30多米高的強固最大堡壘”、“向投降偽軍講解政策”、“軍民一起拆毀大堡壘”等九幅),真實紀錄了1944年5月7日,冀中八路軍一舉攻克保定東南45公里的平原重鎮任邱城,切斷津保敵軍交通場景。
???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后,九分區改編為野戰軍,參加解放戰爭。父親先后任冀中野戰軍野戰8旅、獨立7旅,晉察冀野戰軍第20兵團2旅攝影記者、組長(綏東戰役中到十九團代理營教導員),華北軍區政治部攝影干事。參加了綏遠自衛反擊戰、勝芳保衛戰,平漢、保北、察南、綏東、津西、張家口、石家莊、平津等各大戰役的采訪報道,拍攝了大量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戰地新聞照片,同時還拍攝了部隊練兵、文化生活、立功運動等各種活動照片。
??? 當時攝影工作非常活躍,每次大小戰斗下來,都要到連隊搞一次流動照片展覽,三四十張放大照片,用繩子串起來掛在墻上,內容有戰斗英雄、作戰場面、群眾送軍糧慰勞、首長關懷、遣返戰俘等。
??? 攝影記者在基層很受歡迎,每當有戰斗時,連隊就來搶記者。戰斗結束后,繳獲來的手槍和子彈都會送一些給記者,攝影記者用的槍支都是最新的戰利品。這一點爸爸每說起來都很得意。
??? 1947年11月初的一天,父親接到晉察冀軍區畫報社的命令,派爸爸立刻去采訪解放石家莊戰役的任務。父親等十多人跟隨聶榮臻司令員一起,由阜平來到設在靈壽縣的前線指揮部,父親和孟振江共同負責報道戰地情況。11月8日父親隨野戰1旅4團,在喬世齋團長帶領下展開對石家莊市區外圍的清掃行動。一夜我軍就占領了市莊等“北兵營”一帶村莊,并占領一大段“市溝”和敵人的堡壘,形成了對“北兵營”國民黨軍鐵筒合圍。大郭村機場的敵機不分時段地掃射和轟炸我軍陣地,戰士頂住了狂轟亂炸,在總攻前夜挖通了戰壕,在“北兵營”工事埋設了大量炸藥。11月12日黎明一聲震天巨響,打通了缺口,我軍一舉沖進“北兵營”,占領新市區(當時的稱呼)。這次戰役中父親在火線邊戰斗邊拍攝,而和爸爸一同參加戰斗的攝影記者孟振江則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 解放戰爭時期的作品尚存《軍民團結筑防線》(1946年10月,國民黨集重兵向我解放區進犯,妄圖強占冀中根據地,摘取抗戰勝利果實。解放區軍民奮起自衛,以大清河為界修筑防御工事);《戰士訴苦會》(1948年2月新式整軍運動);《解放軍救護被國民黨軍遺棄的百名傷員》(1948年4月山西應縣戰斗);《圍攻張家口》(1948年11月) 。還有《挺進大清河北》、《巷戰在集寧城內》、《歡呼勝利》(以上幾幅作品已年代不詳)等,這是父親戰爭年代攝影活動的第二個階段。
?
圖一解放任邱(1944年宋克章攝)
?
???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父親冒著生命危險、出沒于槍林彈雨中拍攝的這些照片,具有強烈時代感和濃厚的戰斗氣氛。許多作品先后在《晉察冀畫報》、《綏東戰役雜志》、《人民戰爭》叢刊等報刊上發表。這些照片,在當時不僅大大鼓舞了戰士們的斗志,宣傳了人民戰爭的勝利,也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史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影像資料,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鏡頭。特別是發表在晉察冀畫報上的《攻克任邱城》(組照九幅)等新聞照片在當時影響很大,1944年10月15日,晉察冀軍區政治部發出通電嘉獎:“新聞照片對外宣傳影響很大,其中有關軍事報道之攝影,在擴大我軍的政治影響(敵占區以及國外)上尤為重要。如最近冀中九分區的《攻克任邱城》、《白洋淀游擊隊活動》等照片,在晉察冀畫報刊出后均收到很大效果……”。
??? 十年的戰爭歲月對于父親來說是刻骨銘心的。幾十年后,每當回憶戰爭時期的往事時,爸爸卻總是故做輕松地說:那時在部隊,戰士們都特別羨慕我,羨慕我自由,哪里有戰斗就可以到哪里去……
?圖二1946年打下張家口后宋克章(左)、黎吶(中)、袁克忠合影
???? 解放戰爭后期,解放區不斷擴大,1948年5月9日,晉察冀、晉冀魯豫兩區合并,建立了統一領導華北地區的華北局、華北人民政府和華北軍區。稍后又恢復河北省建制。1949年7月12日,中共河北省委員會也正式組成。在此之前,已是團職干部的父親,于1949年2月由河北軍區政治部被借調到地方,參加了中共河北省委機關報《河北日報》的創刊籌備工作。1949年8月1日,《河北日報》迎著新中國的誕生正式創刊了,父親也自此開始了他36年的職業記者生涯(1954年從軍隊退出現役),也正是從此,爸爸這粒“革命的種子”,沐著新中國的春風,把攝影從軍隊播撒到了地方,成為日后河北攝影事業發生、發展的一個開端。
??? 《河北日報》創刊初期,生活艱苦,辦公條件簡陋。在生活上實行的是供給制,當時報社分為中灶和大灶。爸爸待遇算高的,是吃中灶的十四人之一,每月也只有130斤小米。工作條件更是談不上,外出采訪,基本上都是搭乘牛車、馬車,或靠步行。有一次冬天父親去天津采訪,就是從保定順著大清河的冰面上騎自行車過去的。在人手很少的情況下,父親每個月都要拍攝一至二期畫刊,還要組織邊欄、報角等。父親在新聞采訪、編輯圖片的同時,逐步組建起了河北日報美術攝影組。
??? 父親常講,作為一名黨報記者,無論條件多艱苦,都要認真執行黨的政策,深入到生活和群眾中去進行采訪。1950年,河北省東北地區發了一場大水,黨中央和省委對災區人民極為關懷,父親隨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楊秀峰走訪了災區。在工作中爸爸深切感受到楊主席的高度責任心,親眼目睹了他虛心傾聽群眾意見和對基層干部悉心指導的場景,這一切使父親深受感動,情不自禁地拍了不少這方面的照片。楊主席發現后則對父親說,“要注意多拍一些黨關心群眾、群眾生產自救和生活的場面”,楊主席的話使父親對記者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從此,爸爸的鏡頭一直沒有離開過人民群眾,沒有離開過基層生活。爸爸隨楊主席月行千里,坐的是大馬車,走的是冰路洼地,拍攝了大量真實生動的照片,春節后出了整版畫刊。
??? 新中國成立以后,父親作為《河北日報》美術攝影部門的負責人參加了河北省的歷次重要政治活動,以及經濟、文化建設,重要典型和突發事件等的采訪報道。從三年經濟恢復期到兩個五年計劃時期,父親一年有九個月下基層搞調查研究和拍照片,在生產生活中去捕捉鮮活的鏡頭,宣傳黨的政策和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對河北省五大典型的報道,尤為讓父親自豪。“社會主義之花”饒陽縣五公農業社、“五億農民的方向”安平縣南王莊、三條驢腿的“窮棒子”社、 “農民領袖王志祺”、“愚公移山的沙石峪”、臨西縣東留固村農業社等。父親說:“對這些先進典型人物,我都是連續多年進行了反復的報道”。這一時期父親先后發表了組照《社會主義之花耿長鎖農業社》、《愚公移山的沙石峪》、《三條驢腿的窮棒子社》、《安平縣三戶貧農王玉坤》、《五億農民的方向》等專題新聞,與文字記者一起報道了饒陽縣五公村耿長鎖農業社、遵化縣西鋪村王國藩合作社和安平縣王玉坤合作社事跡。這些先進典型刊發后,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這些有重大影響的典型給予了高度贊揚,并要求全國農業戰線學習,對當時農村建設起了很大推動作用。這些人物也成為共和國成長史上的一個個永遠值得紀念和緬懷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 由父親率先在河北日報推出的“畫刊”,既“三至五張圖片組成專欄”對一個專題進行報道的形式,圖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受廣大讀者歡迎,也得到《人民日報》的贊揚,并發編者按推廣這種方法。“畫刊”至今還在為不少紙質媒體使用。
???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視察河北。父親因政治可靠、業務過硬,屢次被指定跟隨中央領導同志拍攝,這種經歷讓父親終生難忘。父親于1958年、1959年和1962年三次跟隨毛澤東主席拍照,共為毛主席拍攝了四百多幅照片。父親用手中的相機紀錄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陳云、陳毅、李先念、鄧小平、李富春、胡耀邦、谷牧等同志在河北的足跡。這上千幅照片,真實地反映了老一輩革命家為黨、為人民的精神風范。其中,《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我們敬愛的領袖毛主席》不僅被全國各大報刊采用,而且還由天津美術出版社選用60余幅出版掛圖和招貼畫,在全國大量印制發行;《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劉少奇主席在清苑縣召開座談會》、《周總理在白家寨視察災情》等已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照片中,毛主席頭戴草帽神采奕奕站在稻子地里的光輝形象,毛主席和在田間干活的農民、摘棉花的姑娘、村頭玩耍的孩子親切交談的動人瞬間都被父親永遠地定格在了鏡頭中,也定格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心中。
?
圖三1958年毛主席視察河北(宋克章攝)
??? 這個時期內,父親還數次擔當重大活動拍攝總指揮。1962年5月1日,毛主席到天津和社會各界群眾共度“五一”勞動節。為搞好這次報道活動,天津市委書記王元之和天津日報總編輯石堅決定讓父親統一指揮全天津市攝影隊伍,全面負責這次報道攝影活動。父親說:“我們任務完成的很好,領導和群眾都滿意。”
??? 1963年河北省發生特大洪水,為了反映了我省人民戰勝洪水的英雄氣慨,省委書記閆達開同志點名讓父親負責組織《抗洪展覽》會的攝影和資料搜集工作。兩個月的時間里,父親簡直就是沒日沒夜工作,不是在抗洪一線拍攝,就是在展覽館里策劃和籌備展覽,家也顧不上回。僅60天就搜集和拍攝了上萬張照片。在人民群眾奪取抗洪勝利的同時,《抗洪展覽》在天津及時展出了。展覽反響很大,后來又專程送到北京故宮展出。為了籌辦這次展覽,爸爸也落下了嚴重的胃病。
??? 日常新聞采訪工作中,特別是遇到突發事件,父親依然保持著戰爭年代的作風,總是力爭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在1963年冀中洪水尚在肆虐時、1966年邢臺地震還余震不斷時、唐山發生特大地震時,父親都是迅速趕到災難一線,記錄災情、拍攝群眾抗災自救的事跡和黨和國家、社會各界對災區人民的關心、支援。
??? 《河北日報》2006年3月8日曾以《用鏡頭記錄抗震歷史》為題發表過一篇文章,還原的就是父親在1966年邢臺地震時在災區工作的場景。“邢臺地震發生的當晚,宋克章就趕往災區。當時災區的情況很不好,余震不斷,地上有巨大的裂縫,還不時往外冒水,汽車開著開著就跳了起來。他們只好下車步行。到達災區后來不及休整,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拍攝工作中。當時全國四面八方的救援部隊開始源源不斷地開赴邢臺。一到災區,人們就開始了緊張的搶救,先是清理廢墟,搶救受傷群眾。宋克章說,解放軍的到來,穩定了災區群眾的情緒,極大振奮了他們抗震救災的信心”。“‘解放軍戰士就像幫助親人一樣幫助當地群眾,可賣力氣了,專挑最累最苦的活干。’解放軍的干勁感染著宋克章和同事們,他們不顧危險,用鏡頭記錄著珍貴的事實。當時余震不斷,往往正拍著片子,腳下突然晃起來,就急忙跳到一個比較硬的地方接著拍;正在趕路,身邊卻突然冒出一個大洞,‘汩汩’地往外冒水。”父親和同事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拍攝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用鏡頭記錄下了災區人民生產自救和全國人民一份份深厚的情誼。正是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道主義精神,幫助災區人民盡快站了起來。
???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發生了大地震。當時我哥哥正在唐山執行任務,為保護部隊財產犧牲了。父親獲知噩耗后,強忍著失子之痛,沒有停止過一天工作。部里的同事們回憶起那時的情景,說:“老宋作為美術攝影部主任,一方面組織部里的記者全力投入抗震救災采訪報道,同時還親自深入地震災區拍攝了大量災情和抗震救災,恢復生活、生產的新聞照片。記得在那段日子里,平日里話就不是很多的老宋更加沉默了,人也消瘦了不少,看得出他是在以拼命的工作來減輕自己內心的痛苦。同事們看著他的那種狀態,也不知說什么好,大家只有以更加積極努力的工作來安慰老宋”。據《河北日報》統計,地震發生后從7月29日到9月9日,在報紙上發表的有關抗震救災的照片、美術作品就達217幅,及時而有效地發揮了黨報的組織和鼓舞作用。
??? 眾所周知的原因,父親的攝影事業也曾一度中斷。1966年爸爸“靠邊站”了。隨之而來的幾十張大字報,說父親是“黑干將”、是“把持河北省攝影界大權的野心家”等。1969年,爸爸先是被辦了學習班,后被下放到井陘煤礦參加勞動,8月又被發配到位于隆堯縣的唐莊五七干校受審查。爸爸說“干校是由一個廢棄的監獄改造的,住的是大通鋪,當時我們和公安廳的人員編為一個隊,每天就是學習和寫交待檢舉材料”。直到1972年1月父親才回到了報社,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
??? 在父親從事攝影工作的幾十年中,為發展河北攝影事業及培養專業攝影工作者、報社通訊員和業余攝影愛好者傾注了大量心血。六十年代,父親定期在第一工人文化宮講授攝影技術基礎課和新聞攝影課,并在多次到天津大學講授攝影課。還在中國攝影家協會天津分會的文藝俱樂部,經常舉辦攝影理論研究等學術活動。七八十年代,則利用攝影家協會這個平臺開辦了多期攝影學習班。
??? 從1958年父親當選中國攝影家協會河北分會副主席、主席開始,至1985年底又陸續組建起省直、石家莊、保定、華北石油、地礦等20個攝影分會,發展會員500多名,每一個分會的成立,都凝聚了父親的心血。雖然“文革”期間協會被迫停止活動,但自1978年以后,父親又很快將河北省攝影家協會和各分會活動恢復起來。
??? 父親作為河北攝影界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先后組織了九期華北五省市《華北影展》,多期《河北影展》和《一定要根治海河》影展等。1972年父親主持河北省攝影展覽辦公室工作期間,出版了大型畫冊《根治海河》,并舉辦《根治海河》大型展覽。1983年,父親組織的大型《河北風貌》影展赴日本和美國展出,用真實、生動、自然的影像作品向國際社會宣傳了改革開放新形勢下的河北。父親勤奮而努力的工作,使河北省攝影事業快步發展壯大,為中國攝影事業繁榮昌盛,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 父親攝影作品數量眾多,由于年代跨度很大,究竟發表過多少自己都無法搞清楚了。我在爸爸的筆記中看到這樣一段文字:“1949年以來,我在《河北日報》、《人民日報》、新華社和各種畫冊上共發表過多少張照片,統計不清了,上萬張?可能還要多吧。”在我看來,爸爸的記述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 爸爸拍攝的照片,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從留存的大量照片中可以看出,父親最擅長的還是新聞攝影。 “抓住最有代表性的瞬間”是爸爸核心的新聞攝影思想。成功抓取典型瞬間,肯定是緣于父親無數次實踐的錘煉,以及對采訪對象、拍攝環境的深入了解。其作品呈現出自然、生動的特點。照片人物情緒生動飽滿,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在構圖和用光上,總是恰到好處,看似不經意,實則蘊含著扎實的基本功。回想爸爸當年學習攝影時的艱苦和簡陋,卻能練就這一身硬功夫,怎不讓人慨嘆!
??? 1985年父親離休后,賦閑不閑,仍然一以貫之地秉承著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對歷史負責的精神和對中國攝影事業的關注,投入極大的熱情參與了多部大型畫冊對我國各時期影像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其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圖集》(1985年5月)、《難忘的瞬間》(1988年)、《共和國主席劉少奇》(1988年10月)、《人民戰爭必勝》(1988年)、《中國老攝影記者優秀作品選》(1991年)、《華北解放戰爭》(1993年6月)、《偉大的瞬間》(1996年9月)、《世紀回顧--珍貴攝影作品鑒賞》(2001年7月)、《中國新聞攝影通鑒》(2004年12月)等作為中國歷史文獻史冊被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軍事博物館等收藏。
??? 父親是一位敦厚長者,他的同事們講,從未見他發過脾氣。《河北日報》記者續鐵標,從1976年開始曾和父親一起工作十年。他說:“在老宋領導下的美術攝影部工作,環境寬松,大家心情愉快。即使是布置安排采訪工作,老宋也從來不提過多的、不切合實際的要求,都是讓我們在深入新聞現場后,根據實際情況自己決定應該采訪什么、怎樣拍攝。因為老宋知道,新聞瞬息萬變,只有記者在新聞現場才最有決定權;但在他領導下工作同樣也是緊張的,甚至有時要小心翼翼。因為每次采訪回來,老宋都會讓我立即沖膠卷,要將拍攝的每一張照片印出小樣讓他過目,他拿著放大鏡仔細地看,問我每張照片是怎么拍的、為什么這么拍?如果回答不上來是很難堪的。他要根據看到的照片圖樣、我的想法和新聞現場的實際情況,提出他的見解及對照片應該怎么剪裁效果更好的建議,幫我認真分析這次采訪的經驗教訓。十年中,老宋對我采訪技巧和攝影技術的幫助、教誨,使我受益終身。”
??? 父親一生為人坦誠寬厚,交友很多,很多采訪對象后來成了爸爸的好朋友。記得我小時候,住在筒子樓中,放學回家常看到一些農民或工人打扮的人在家中坐客,爸媽總是很熱情,張羅大家抽大葉旱煙、喝茶、下面條。很多農民朋友到省城來時都愿意到我家里坐一坐,嘮嘮嗑。有一次我翻看家中的老照片,看到一張父親和全國勞模呂玉蘭的合影,爸爸講起了和呂玉蘭交往的經過。父親曾經多次到臨西縣東留固村采訪拍攝過呂玉蘭的事跡,后來成了朋友。呂玉蘭的一生歷盡坎坷,沉沉浮浮,無論是在她輝煌時,還是在她挫折時,父親始終是她的朋友,友誼一直保持到她1993年病故。
??? 工作期間,父親擔任過許多職務,也獲得過一些榮譽。建國后曾任過《河北日報》記者兼任新華社河北分社記者,《河北日報》美術攝影部主任、高級記者,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河北省文聯常委,河北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河北新聞攝影學會顧問等職務,離休后還一直擔任河北省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老攝影家協會理事。1993年被國務院批準為“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98年由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授予“中國新聞攝影學術活動突出貢獻獎”,2005年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獎章,2008年被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授予“河北攝影終身成就獎”,2009年被中國文聯授予“從事新中國60年文藝工作” 榮譽證書和獎章,2010年被河北文聯授予“河北文藝60年貢獻榮譽獎”。在大家眼中父親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但我們做兒女的心中最清楚,爸爸其實一生都非常謙遜而低調,從來就沒去爭過什么東西。他看重的是做人和做事,在名和利面前,他的選擇永遠是退讓。1955年國家第一次實行貨幣工資制時,父親就評定為行政十六級,后來每次按人員比例調整工資的時候,父親都把機會讓給工資低的同志,到離休時還僅為行政十四級。記得在父親離休前,我曾和爸爸有次對話。我很有些不平地說:假如當初建國時您不來支援地方,或去北京大機關的話,級別和地位肯定要比現在高得多。看看您那些老戰友,留在軍隊的大多是軍級干部。到地方的,也去的是新華社和《人民日報》,還有當省長的……。父親則淡然地說:“我常和年輕的記者們講,要想當官就別當攝影記者,當攝影記者就得本本分分做人、認認真真拍照片。”父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爸爸本本分分做了一輩子人,踏踏實實拍了一輩子照片。
??? 爸爸樂觀豁達,興趣廣泛。晚年的父親,依然保持著多年養成的習慣,關心政治和時事,每天要花幾個小時閱讀報刊,重點的地方還要勾勾畫畫。爸爸自己制作了好幾個剪報本,喜歡的文章就剪下來粘上。盡管爸爸足不出戶,可社會上發生的大事小情比我還清楚。父親喜歡養鳥、釣魚,喜歡養花、種菜,家中的陽臺和窗臺總是被花花草草占得滿滿當當。
??? 老父親還很“時尚”,特別喜歡電子產品,從早年的“戲匣子”到后來逐漸有了的電風扇、黑白小電視等等,家里都是最早的擁躉。如今看到照相機從笨重的機械式一步步到電子化、小型化,爸爸更是常常感慨。有一年外甥女從國外給他老人家帶回來一套MP3播放器,還配著一對精致的迷你音箱,爸爸愛不釋手。可說明書全是“洋碼子”,一個中國字沒有。不過這可難不倒父親。有過學習電腦操作的經驗,這一次他沒有求任何人,拿著一個小本本,按一個鍵,就記錄一下它的反應。如此多日,八十多歲的老人了,愣是用這種“笨”辦法把它琢磨通了。我想象著爸爸當年憑空學習攝影,一定也是這種勁頭。父親就是這樣的人,話語不多,但絕對心中有數。
??? 在我心中,父親既平凡又不平凡。說他平凡,是因為他和千千萬萬的父親一樣,只是一個普通的老人;說他不平凡,是因為他用手中的相機把歷史的瞬間定格為永恒,讓后人領略到了那個時代的波瀾壯闊。他以自己的方式在攝影史和革命史上留下了他的印跡。
??? 他記錄了歷史,也被歷史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