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同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將新中國建立之前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再現于熒屏之上,成為一堂生動的國情教育課、青年思政課。該劇不僅深刻表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更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與宏大的歷史敘事,展現了“天下同心”的核心理念,為高等教育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啟示與現實鏡鑒。在快速變化的新時代,這種歷史與教育的深度共鳴,顯得尤為珍貴。
一、歷史交匯——團結奮斗的光輝篇章與新時代啟示
我國北宋時期,張載在《橫渠語錄》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古今以來,中國人一直執著地追求橫渠四句的真諦。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任是宋時國風、明朝鼎盛、晚清洋務救國、軍閥爭霸、國民黨黑暗統治等等,都未曾實現語錄中的誓言。歷史在最至暗時刻,總能給人以寬懷和慰藉——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我輩何其有幸,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乘盛世之風、鑄中華偉業。如今歷史上不曾被真正實現的橫渠四句,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的堅持、奉獻、付出的情懷感染中,我們實現了天下同心。新中國成立的75周年光輝歲月,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輝煌歲月。
同樣有幸,我能收看到《天下同心》。這部以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為背景,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愛國民主人士的緊密合作,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導力與中華民族的團結精神。這種歷史精神與“四個自信”高度契合,啟示我們:在新時代背景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同時,這也提醒我們,高等教育在培養未來社會棟梁時,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團結協作精神,以應對未來社會的各種挑戰。
二、思想融合——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演繹
《天下同心》深刻揭示了舉旗走路的重要性。毛澤東主席曾說:“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中共二十大主題指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對“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明確回答。
《天下同心》,讓我們更加堅信: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只有堅持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才能在新征程上行穩致遠。民建先賢所堅持的“聽、跟、走”的優良傳統,在該劇所展現的時代風貌中可以得到詮釋和體現,為此這部劇的教育意義,首先是對思想的洗禮和對文化的詮釋。
2023年10月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結合該劇的全景展現,對我們“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對各民主黨派開展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會有更深切的認知和更明析的覺悟。同時,劇中人物面對挑戰時的堅韌與擔當,是“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精神的生動體現;民主協商、統一戰線的描繪,則映射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性。
三、教育家精神——新時代教育的精神燈塔與傳承
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與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等理念,猶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在新時代背景下,《天下同心》所展現的歷史精神與現實價值,與這些教育家精神相呼應,共同為高等教育提供了精神指引。我們應積極傳承和發揚這些教育家精神,推動高等教育向更加注重內涵、更加注重質量的方向發展。
結合《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方案》與《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該劇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應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強化愛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教育,同時推動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以更加全面、公正的方式評價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四、從我做起——肩負起新時代教育擔當
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我們應將《天下同心》的啟示融入教學實踐,通過課程思政、社會實踐、產教融合、理念方法創新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同時,結合最新教育政策與教育家精神,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育質量,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才貢獻力量。
《天下同心》不僅是一部歷史劇佳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現實意義的國情教育課。作為民建會員,也是一名高校教師,我們應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在新時代的征程上,讓我們攜手并進,以教育為筆,以智慧為墨,共同書寫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壯麗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貢獻同心力量、奉獻教育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