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同心》宛如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徐徐鋪展于眼前,帶我們回溯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那段風云激蕩、意義非凡的歲月。追劇過程中,心潮始終隨劇情起伏,更為這段以團結鑄就輝煌的歷史深深動容。
1949年,新中國曙光初現卻仍被重重陰霾籠罩,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與召開舉步維艱。劇中,共產黨人懷揣赤誠、奔波忙碌,秉持求同存異方針,與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賢達緊密溝通協作。不同政治立場、不同社會背景的精英們相聚一堂,爭議時有發生,困難接踵而至:經費短缺、特務破壞、意見分歧……但為了建立一個嶄新國家,各方擱置爭議、坦誠相待,這份共克時艱的決心彰顯著非凡的凝聚力。
劇中細節彰顯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誕生的不易。從會議選址的斟酌、代表名單的擬定,到綱領文件的字斟句酌,每個環節都滿是博弈與權衡。民主人士不顧個人安危輾轉奔赴解放區,只為共商國是;共產黨人全力協調各方訴求,只為凝聚最大共識。各方圍坐共議國旗、國徽圖案的場景尤為震撼,不同設計理念碰撞,卻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讓新生國家有彰顯特色與精神的標識,這恰是“天下同心”理念的鮮活寫照。
追劇時,“四個自信”不再是抽象詞匯,而是化作一個個擲地有聲的歷史片段。道路自信,體現在摒棄西方舊有制度框架,獨辟蹊徑探索適合國情發展之路;理論自信,彰顯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引領方向,為協商合作筑牢思想根基;制度自信,便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于亂世中萌芽、在磨合里完善,為政權穩固、社會發展提供長效支撐;文化自信,則藏在各界人士骨子里那份對華夏文明傳承與再造的執著,以中華文化底蘊滋養新制度、新國家。
如今回望,這段歷史鑄就的制度優勢恩澤至今。疫情期間,各民主黨派攜手醫療界力量奔赴抗疫一線、捐資捐物;脫貧攻堅戰場,民主人士發揮專長,助力產業扶貧、教育提升;科技攻關前沿,多領域專家協同作戰、攻克“卡脖子”難題……統一戰線不斷延展,各界齊心,托舉起強國建設進程。
《天下同心》不僅是劇集,更是一堂生動歷史課、思政課。它警醒我們:團結是戰勝萬難的法寶,共識是砥礪前行的引擎。立足當下,國際形勢波譎云詭,國內改革步入深水區,更需全社會秉持“天下同心”理念,接續先輩遺志。讓我們拉緊統一戰線紐帶,在各自崗位發光發熱,匯入民族復興澎湃洪流,向著中國夢勇毅前行,續寫“同心同德、共襄盛舉”的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