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隨民建滄州市委骨干會員赴湖南開展紅色學習,通過參觀紀念館、瞻仰先烈故居等方式,讓我們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跡,再一次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禮,感受革命先驅對國家、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深刻感受革命歷史的厚重感。近距離接觸到毛澤東等革命先烈的故居和紀念館,這些地方不僅記載了他們早期革命活動的事跡,還是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
一、參觀韶山毛澤東故居
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毛澤東故居韶山,韶山是毛主席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戰爭年代,韶山犧牲了1598位英雄兒女的寶貴生命,僅毛主席一家就犧牲了6位親人——毛澤民、毛澤覃、毛澤建、楊開慧,還有毛楚雄、毛岸英,這些閃光的名字,與韶山精神一起永垂不朽。韶山人民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精神,書寫了一部風云激蕩的戰斗史、一曲蕩氣回腸的正氣歌。
一代偉人的銅像,高高聳立在韶山廣場,栩栩生輝,一代偉人毛主席以其卓越才能和蓋世功勛在世界舞臺閃耀光芒,他的崇高精神、偉大品格、科學思想、豐功偉績,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永遠鼓舞著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奮勇向上。每天都有無數人向主席銅像敬獻花圈、鞠躬,通過傳統的方式來祝福、紀念、緬懷……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永垂不朽!
在紀念館,看到了一幅幅畫、一張張照片,老師為我們講述了許多鮮為人知、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烈士們為國家的解放和繁榮強盛而奮斗,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讓我深切感受到,正是我國優秀中華兒女的努力拼搏、無私奉獻,為中國崛起、中華民族的復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二、參觀湖南第一師范
在長沙市天心區書院路上,一座富有濃郁江南建筑風格的青灰色建筑群,素潔雅致地矗立在路邊,與橘子洲上的青年毛澤東雕像隔江相望,青年毛澤東曾在這里學習工作8個春秋。走進湖南第一師范舊址,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古老的鐘樓高聳入云,氣勢磅礴,似乎在訴說著過往的輝煌與滄桑。鐘樓下的廣場寬闊而整潔,曾經是多少學子懷揣夢想,揮灑青春的地方。
漫步在校園里,一排排古老的紅磚樓房映入眼簾。這些樓房雖然歷經風雨,但依然屹立不倒,見證著這所學校的輝煌歷史。我想象著當年學子們,在樓房里聆聽老師的教誨,刻苦學習,為國家的未來而奮斗。仿佛能感受到當年青年毛澤東激昂的斗志和堅定的信念。他在這里求學、執教,并開始了他的早期革命活動。這些革命先驅們的奮斗歷程,讓我深感敬佩和感慨。
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舊址之所以值得我們不斷前往學習參觀,是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藏龍臥虎、人才濟濟的學府,涌現出了一大批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優秀人物,如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時、鄧中夏、李維漢、蕭三、張國基等曾在此學習。張栻、何紹基、王先謙、譚延闿、徐特立、楊昌濟、黎錦熙、王季范、易培基、匡互生、李達、周谷城等曾在此任教。中國共產黨創立之初的58位黨員,有20位出自這所學校。曾國藩、左宗棠、黃興、陳天華、楊毓麟亦曾藏修求學于此。據不完全統計,學校師生載入《辭海》者達46人,其中黨和國家領導人8人,無產階級革命家9人,無產階級軍事家2人,國民政府首腦1人,新中國第一批學部委員3人。
湖南第一師范的杰出人才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做出令人敬佩的貢獻。走出湖南第一師范大門,我心里默默地背誦著他們當年的校歌:“衡山西,岳麓東,城南講學峙其中。人可鑄,金可熔,麗澤紹高風。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兒努力,蔚為萬夫雄!”
三、參觀橘子洲
橘子洲由湘江中的沙石沖擊而成,據考證已有1600多年歷史,長約5公里,平均寬約145米。島上繁花似錦,樹木成蔭,枕江亭、頌橘亭、攬岳亭、毛澤東詩詞碑……如顆顆明珠,點綴著橘洲。西眺岳麓山,愛晚亭的楓葉、飛來寺傳來的鐘聲、岳麓書院散發出的墨香,使人陶醉在其中;東望千年古城,鱗次櫛比的樓房、川流不息的車輛,使游人感受到長沙的繁華。它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徐徐展開在滔滔江水之中。
它還似一座滿載歷史的橋,橫跨在古代與現代之間。朱熹、張軾、杜甫在橘洲留下千年佳句,曾國藩水練湘兵的號角聲依稀徘徊在耳旁。一代偉人毛澤東在橘洲寫下“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問天豪情。江水拍打的橘洲岸,那“啪啪”的聲響,似乎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歷史故事……
毛澤東青年時期藝術雕塑矗立在橘洲南端,看毛澤東那深邃的目光,俊秀的面容,正見證了千年古城的歷史滄桑,恢宏大氣的塑像也贊譽了古城的勃勃生機。
橘子洲頭似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長沙的西部。吸引著中外游客,游人們被長沙的繁榮所吸引,更被美麗的橘子洲頭所打動。橘子洲頭是人類美好的見證,也寓意著長沙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四、參觀岳麓山長沙會戰碑
1941年7月7日由陸軍上將第九戰區長官司令部豎立,碑高2.25米,寬2米,記述了1939年9月陸軍第九戰區全體將士奮勇抗日的悲壯事跡。當時,日寇以18萬之眾,兵分六路進攻長沙,全體將士浴血奮戰,人民協同,合圍設伏,取得殲敵3萬的勝利,史稱第一次長沙會戰。
此次紅色之旅,不僅讓我學習了革命歷史,接受了靈魂的洗禮,更重要的是來到圣地,真真切切感受到今天生活來之不易。我將把此次“紅色之旅”所汲取到的精神運用到工作和學習當中。以實際行動,繼承先烈遺志,努力工作,不斷創新,為農業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