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學習貫徹會議精神,各地應統籌考慮,結合實際情況,發揮特色優勢,精準找到發力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近五年,中國農業數字經濟滲透率由2017年的6.5%上升至2021年的10.5%,數字經濟的作用愈發突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要充分發揮數字化對鄉村產業振興的驅動賦能作用,加快構建引領鄉村產業振興的數字經濟體系。?
優化政策導向引領賦能,精準融合數產發展政策。延伸脫貧攻堅時期的基本方略,政府鄉村產業精準制策、利好政策的支撐和多元主體的支持為農民固牢數產融合的理論基礎,促進從全面脫貧到鄉村振興的穩定銜接與轉向。政策要講求因地制宜,融合與鄉村場域契合、與鄉村產業協同的數字化政策。因此,要基于基層實踐,以推動鄉村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攻方向,精準對接鄉村產業的實際需求。通過凝練數字化背后的共性機制,總結基層經驗,動態調整數字化手段,統籌數字化的安全和創新。各級政府帶領各部門明確責任分工,發揮財稅等鼓勵性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提高數字化服務供給水平,促進鄉村產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多元社會主體融合賦能,精準彌合城鄉數字鴻溝。村域產業的決策組織要立足鄉村產業的發展目標與方向,選擇適配鄉村應用能力和創新條件的數字基礎設施,運用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手段,優化產業發展模式,以技術優勢和創新成果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強化改革助推和科技驅動,完善數字化管理服務的長效機制,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激發農民使用數字服務的積極性,促進農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最大化發揮數字基礎設施的效用,實現數字化在鄉村產業建設的帕累托最優狀態。?
整合資源強鏈提質,精準整合鄉村產業秩序。遵循鄉村建設規律,積極探索符合自身資源稟賦、拓展應用產業場景,調整鄉村產業的布局秩序應對未來不確定風險的挑戰,以協調治理和產生效能保證鄉村產業布局的統一穩定。積累鄉村特色資源,應用數字化開發多種功能、挖掘多元價值,提升產業間聯合的潛力。通過“一縱一橫”找回鄉村產業的全面價值所在,橫向拓展新功能,融合農文旅,培育新業態;縱向拓展新產業,貫通產加銷,創造新供給,實現鄉村產業鏈的延伸和價值鏈的躍升。搭建數字產業集聚區、鄉村特色園區等,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深入挖掘數字化在產業生產各環節的應用場景,實現鄉村產業數字化的規模化協作和實時化聯動,實現原有鄉村農業的集成、延伸和擴大。
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賦能,精準聚合鄉村產業利益。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需要聚焦短期與長期政策目標及策略的差異,將鄉村產業的被動式扶持逐漸轉變為主動自愿式發展,而關鍵在于鄉村產業發展與農民自身利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打造鄉村產業全鏈利益共同體,讓產業鏈各方都能從中獲益。鼓勵大數據企業主動投入,發展政策重點支持的鄉村產業項目,在帶動農戶、服務農戶中發展壯大,促進鄉村產業數據要素有序流動和有效共享。鄉村產業的發展需在農村、農民、農業的本體之中,將農民的利益置于核心位置,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重視話語權表達,主動讓農民以較低成本實現產業聚群,降低產業創新成本。注重多元協同融合發展,不斷創新數字化賦能的體制機制,激發共享發展創新的活力,從而長效持續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主任、民建中央委員)
?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4年01月02日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