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至26日,民建滄州市委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暨紀念“五一口號”發布75周年,組織骨干會員赴延安參觀學習。我有幸參加本次學習,走進革命圣地延安。
我們的學習圍繞著“中國共產黨在陜北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史”,“延安精神”,“習主席在梁家河的七年歲月”三大主題。通過專題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情景教學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讓我們參學者在這片土地上傾聽歷史的回聲,感受精神的滋養,接受心靈的洗禮。
重溫歷史,不忘初心。
首先為我們安排的是專題教學“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由延安黨校的李海際教授為我們授課。老師拉開歷史的帷幕,娓娓道來;鋪開歷史的畫卷,激情澎湃。講述了中共中央從1935年9月到達陜北,到1948年3月離開陜北,在此度過的13個春秋。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全面發展壯大的十三年。隨著老師激情的講解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到了這段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戰斗史。那些感人至深的歷史細節,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與延安老百姓的魚水情深,那些英勇不屈的革命前輩們用鮮血與生命譜寫了歷史的悲壯,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苦難輝煌。鑄就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從此,“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植入了每一位共產黨人的心間。
激活歷史,砥礪人生。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我們永遠不要忘記從哪里走來的,永遠都要從革命歷史中吸取智慧與力量。我們實地參觀寶塔山,楊家嶺,雪地講話舊址,棗園,梁家河,南泥灣,王家坪等地。這片紅色的圣地,處處令人震撼,寶塔山的足跡,楊家嶺的紅旗,棗園里的燈光,南泥灣的大生產,梁家河的深情與樸實,還有雪地講話的偉大壯舉,都在歷史的天空里相映成輝,激蕩著每一位參學者的心靈。
中共中央在楊家嶺度過了九年的歲月,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延安文藝座談會,延安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都是在此進行。
毛澤東主席與民建創始人之一黃炎培先生的一次歷史性對話,“窯洞對”也發生在這里。縱觀中國歷史“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1945年7月,黃炎培先生來到延安有感而發,希望中國共產黨找出一條新路,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澤東同志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這是一次著名會談,也成為了統一戰線工作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毛主席的雪地講話氣壯山河,“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中國紅軍的萬里長征是史無前例的壯舉。從瑞金根據地出發八萬多人,歷時一年,歷經十一個省份,行程兩萬多公里,天上是飛機轟炸,地上是圍追堵截,來到陜北延安時,當初的八萬人還剩下七千多人,何其艱險!終于取得長征的勝利!長征規模之大,行程之遠,環境之險惡,戰斗之慘烈,是中國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這是一部壯懷激烈的英雄史詩,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是震驚世界的人間奇跡。我們在對歷史的回望中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
梁家河,一個陜北高原的小山村,習近平總書記年輕時代曾經在這里工作生活了七年,磨練了堅強的品格意志,堅定了理想信念,與這里的人民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回到他深情牽掛的梁家河看望鄉親們,從此,梁家河走進了全世界的視野。梁家河是總書記走向社會的第一站,“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七年的艱苦磨礪,奠定了堅實的人生基礎。這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起點,實踐起點和情感起點。
實地參觀學習和現場教學,增加了歷史的鮮活感,我們踏著革命前輩的足跡,重新閱讀和感受了這段跌宕起伏的烽火歲月。
歷史在這里被激活,心靈在這里被震撼,參學的滄州民建會員們無不心潮澎湃,歷史為每一位與會人員都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量。也在此為新時代實現新目標,吸取了寶貴的智慧。
傳承歷史,繼往開來。
在歷史的峰回路轉中總有一些東西可以穿越歲月一脈相承,這就是歷久彌新的延安精神,革命精神不僅需要締造者,更需要傳承者。本次學習是一次回歸精神家園的尋根之旅,也是一次堅定理想信念的補鈣之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把延安精神融入生命,融入日常工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立足本崗位,愛崗敬業,干好本職工作,為黨分憂,對黨忠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