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養,是與千家萬戶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養老服務提質增能工程,加快縣鄉村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如何夯實縣鄉村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使之可持續發展?如何進一步優化服務供給,實現縣鄉村養老服務提質增效?針對這些熱點話題,不少代表委員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夯實基礎
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并重
“十四五”時期,我省將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農村養老服務的需求也將持續增長。但目前,我省還存在農村養老服務半徑長、服務設施老舊、服務成本高等問題,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養老需求。
“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將農村養老服務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布局,打造縣鄉村銜接互通、功能互補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體系。”省政協委員、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魏宣利建議,將具備條件的鄉鎮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升級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鼓勵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為農村有一定經濟基礎的老年人提供專業化養老服務。
通過近幾年的走訪調研,魏宣利委員發現,目前我省部分地區構建了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設施,但由于設施條件投入不足、互助服務機制不健全,出現了閑置和運營困難的情況。
“養老服務需有延續性,發展養老服務、建設養老設施離不開穩定的資金支持,要加強項目謀劃,用好財政資金。”魏宣利委員建議,民政部門要主動與財政、發改部門溝通,爭取將更多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資金支持范圍,為基本養老服務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匯聚慈善力量,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服務。省政協委員、保定市看護志愿者協會會長朱海建議,依托慈善資金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依靠慈善組織提供公益性養老服務。
“比如,在村集體建立養老服務設施時,想獻愛心的民間企業和個人可以點對點進行慈善對接和監督,以激發更多慈善公益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朱海委員說。
優化服務
供給養老服務提質增效
“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優質供給,提高服務的可及性、多樣化水平。”采訪中,一些代表委員建議,加大養老服務機構的軟件建設,提升失能老年人照護能力,實現從“有人養”到“養得好”的提升。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5.7萬個,養老服務床位813.5萬張,按國家標準養老護理員與老人的比例1∶4計算,至少需要養老護理員200余萬名,缺口達到近170萬。
“農村養老機構的護理員缺口更明顯。”省人大代表、武安市慶裕老年公寓院長許海梅表示,現在他們的養老護理員以“60后”為主,平均年齡超過50歲,沒有年輕的養老護理員,年齡斷層十分明顯。
養老從業人員專業能力不足、社會認可度不高等問題也日益凸顯。許海梅代表介紹,她在2016年取得養老護理二級技師資格后,先后培訓了1000多名養老護理人員,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員沒有從事養老行業。
增強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吸引力,首先要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聲望和社會地位,逐步改變社會公眾對于從事養老服務是“伺候人”工作的負面印象。許海梅代表建議,建立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體系,向養老服務人員支付與工作強度和職業技能等級相符的薪酬。此外,要構建暢通的職業上升通道,提升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歸屬感和認同感。
醫養結合是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的重要舉措。
“提升醫養結合服務效能,探索醫養結合機構養老床位和醫療床位按需規范轉換機制。”省人大代表,邢臺醫專二級教授、邢臺醫專第二附屬醫院主任藥師侯永利建議,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市縣延伸,采取公立醫院開展養老服務,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結對的方式,整合養老和醫療雙方資源,打造集養老護理、醫療康復于一體的縣級醫養中心。
“農村高齡孤寡等重點失能群體,存在機構不能醫、醫院不能養、家庭無力護的困局,在農村地區平穩推進長期護理險,解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難題。”侯永利代表建議,出臺相關政策吸引各方參與,促使長期護理險逐漸走向標準化、制度化、信息化,為重度失能農村居民提供長期護理險待遇和專業照護服務,同步提升老年人群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