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則愈匱”。國家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城市的發展歸根結底離不開人才的助力。當前,河北省深入實施人才強冀戰略,全省人才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仍存在招人難、留住難的問題,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如何打造人才高地?如何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兩會期間,“人才”一詞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以人才共享為策,用好用活京津人才
“河北環抱京津,自古以來就是京畿重地。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京津冀之間的交流聯系更加緊密,京津大批項目向河北疏解轉移。”省政協委員、石家莊學院黨委書記陳亮在調研中發現,北京、天津的巨大虹吸效應,導致大量河北人才向京津流動,使河北成為人才洼地。
陳亮委員建議,限于河北特殊的區域位置,為更好解決人才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應從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視角,堅持“人才以用為本”的理念,立足河北實際,從京津冀更廣的區域用好用活各類人才。“河北與京津人緣相親、地緣相近、文化一脈、同氣連枝,區位優勢明顯,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原則,多層面、多渠道探索人才共享模式,真正盤活、用好京津區域人才。”“可以把人才與項目進行捆綁,人才隨著項目進行共享,既有利于解決人才的社會保障異地銜接等問題,也減弱原單位的流動阻礙,人才共享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陳亮委員說,同時,在特定區域內,政府可以出臺一系列人才優惠政策,采取人才供需雙方可協商、靈活多樣的人才機制,打造立體化、多樣化智力共享平臺,實現優質人才區域價值的最大化。此外,他建議,運用互聯網思維打造人才共享數字化基礎,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構建京津冀區域人才大數據平臺,共享政府相關政策、人才供求信息,開展精準化數據分析和匹配,完善人才互融互通體系機制。通過聯盟共建,用人主體“零距離”對接人才,靈活開展“人才租賃”“人才流通”等,打通各類用人主體間的關聯通道,為人才共享搭建多樣、便捷路徑,實現人才價值最大化利用和人才鏈、價值鏈創新。“可以通過在京津創新資源集聚區建立集中辦公區、創業園區,搭建信息資源平臺,打通人才、資金、項目流通共享渠道,實現項目孵化在飛地、產業化在本地,研發在飛地、生產在本地,前臺在飛地、后臺在本地的人才創新資源整合共享。”陳亮委員介紹說,還可以基于特定領域的技術難題,由政府組織面向全社會公開、專門征集科技創新成果,以最快速度找到切實可行的問題解決方案,最大限度調動各方面人才智力資源,最大限度發揮人才效能。
完善機制,引更多“鳳凰”來
“共享人才之外,推動河北事業發展,還要靠自己培養、引進的人才。”陳亮委員在調研中發現,當前,全省人才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全省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330萬人以上,其中技能人才達到500萬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達到926.5萬人,較10年前增長約70%。但河北人才工作也存在薄弱環節,如人才對實現創新發展的支撐能力有待提高,人才選用視野還需要進一步拓寬,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建設有待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仍需深化,人才數據庫等基礎性工作建設亟待加強等。因此,他建議通過為人才鋪路子、搭臺子,進一步優化人才成長發展環境,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育才、用才、留才大文章,真正用事業凝聚人才、造就人才、留住人才,切實把河北打造成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要想吸引人才,還需要企業不斷完善體制,需要政府助力。”在省人大代表、滄州格銳特鉆頭公司副總經理李春艷看來,借力京津,把人才吸引到河北,還需要持續推進京津冀人才一體化,促進人才優勢團隊形成,實現人才資源與用人主體精準對接。她調研時注意到,一些從本地出去的人才并不了解家鄉發生的變化,不知道家鄉也有很大發展空間。對此,她建議,由政府牽頭,組織優質企業到各個高校進行宣傳,做有針對性的招聘會等。具體而言,省內二三線城市的企業如何在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吸引各類優秀人才,更是李春艷關注的焦點。“目前,不少二三線城市為了吸引人才,出臺了待遇優厚的獎勵辦法,這無疑對吸引、留住人才有一定吸引力。”李春艷代表說,異地人才生活成本高一些,雖然待遇不是留住人才的唯一途徑,但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她建議,政府提高人才獎勵標準,對前來工作創業的國內外高層次人才進行獎勵。
推動高層次產業與人才協同發展
人才引得進,還要留得住。對此,李春艷代表認為,如果人才被引來了,卻不是他們所期待的環境,也是留不住的。“一流的人才都有著遠大的抱負和理想,渴望擁有一個干事創業的舞臺,去實現個人的價值。”她建議,政府通過各種舉措,讓人才感受地方對人才的渴求,同時感受到地方發展活力和經濟發展空間。對此,民建河北省委在集體建議中也提出,建議完善我省相關的人才政策,在人才培養引進、評價使用、資助獎勵、管理服務等領域作出具體規定,建立覆蓋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層級認定目錄和創新創業支持激勵政策體系。綜合運用項目扶持、金融和信息服務、平臺支撐、政策激勵等手段,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強化政策、組織、財政、服務支撐體系建設。從而完善服務管理體系,營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政策環境。設置硬性相關指標規定,加大各級財政人才經費投入,各地均設立人才開發專項資金,逐步提高人才經費投入。此外,建議以人才需求為導向,深入推進京津冀產教融合、校際、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效銜接。通過精準對接京津高校,開展高校產教聯盟建設,互利多贏,共享共建,支持京津高校與各地政府、行業企業聯合共建校地(企)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機構,提升產學研合作和開放創新水平,探索實行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機制,形成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共同體。緊密結合產業發展方向,瞄準前沿技術創新,聚焦人才體系建設重點。同時,在制定新的人才扶持政策時,進一步加大對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民營制造業企業人才扶持力度,健全完善實體企業特別是民營制造業企業留用大學生補貼政策,保障人才“引進來”;給予民營制造業企業土地政策上的優惠,鼓勵扶持民營制造業企業為工作時間較長的人才提供企業自建住房等,保證人才能夠“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