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是我國用電量最大的終端用能設備,開展電機系統能效提升,是節能減排、降本增效、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表示,總體上看,我國電機系統節能工作還存在電機驅動系統集成創新能力和推廣應用相對滯后,存量設備自動化、智能化、系統化控制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還有10%以上的差距,電機能效管理的標準技術服務支撐體系還不夠完善,電機系統節能市場化發展機制還不健全等問題。
“對于大多數制造企業來說,單純更換高效電機無法實現對系統能效的大幅整體提升,節能改造的模式還亟待創新。”武義青建議將電機系統節能工作與數字技術應用緊密結合。
具體而言,武義青建議首先應建立全國統一的電機能效值監測和查詢系統。“這要求電機制造廠家將出廠銘牌信息和能效信息上傳系統,使用戶和監察機構能夠事先查詢或通過掃碼識別電機信息,辨識能效信息。”他說,同時,通過對能效作橫向比較,前后比較,合理評估采購更新和節能投資效益,發掘節能潛力和節能空間,促使企業做出改善決策,也為節能監察提供識別工具。
對于工業風機、水泵、空壓機、皮帶機、攪拌機、軋鋼機、磨機等重點設備成套設備的數字化升級,武義青建議應將主機、輔機、傳送系統、控制系統集成為一個數字單元模塊,通過數字技術將單元內各部分系統能效參數集成到顯示面板,通過建立模型能夠實時顯示出電機及系統實際運行效率,通過與選型設計、額定效率或標桿效率進行對比,查找節能潛力和節能空間。
“通過將單機設備單元模塊集成到企業設備能源管理平臺,解決能源管理與企業ERP管理脫節的問題,促使智能制造達到生產效率更高、能源成本更低、產品質量更優的狀態。”武義青說。
此外,武義青還建議應設計高質量碳減排項目公共交易平臺,探索以單機設備電機能效提升項目作為高質量碳減排量專項開發項目,納入“碳金融交易”范疇,參照屋頂光伏發電效益分成的模式,通過交易平臺和App智能終端,增加電機能效提升項目投資與節能減排量的透明度,通過平臺提供的標準化數據和專業咨詢服務,打通電機系統能效提升的“斷頭路”,突破“最后一公里”。(記者陳彬)?
來源:科學網2022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