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陳汝健
“電機是我國用電量最大的終端用能設備,提升電機系統能效,是節能減排、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對于大多數制造企業來說,單靠更換高效電機是無法實現對系統能效的大幅提升,它的節能改造模式亟待創新,所以,我建議將電機系統節能工作與數字技術應用緊密結合起來。”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
武義青委員認為,當前我國電機系統節能工作,在電機驅動系統集成創新能力和推廣應用方面還相對滯后,存量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系統化控制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電機能效管理的標準技術服務支撐體系還不夠完善,電機系統節能市場化發展機制還不健全。
對此,“要建立全國統一的電機能效值監測和查詢系統,在電機出廠前,制造廠家就將廠銘牌信息和能效信息上傳系統了,監察機構能夠事先查詢到,用戶購買時能通過掃碼識別電機信息,辨識能效信息。同時,還可以對能效作橫向比較,從而合理評估采購數據和節能投資效益,挖掘出節能潛力和節能空間,為企業提供科學決策依據,為節能監察提供識別工具。”武義青委員建議。
對于工業風機、水泵、空壓機、皮帶機、攪拌機、軋鋼機、磨機等重點設備,武義青委員建議將成套設備進行數字化升級,將主機、輔機、傳送系統、控制系統集成為一個數字單元模塊,通過數字技術將單元內各部分系統能效參數集成到顯示面板,通過建立模型能夠實時顯示出電機及系統實際運行效率,通過與選型設計、額定效率或標桿效率進行對比,查找節能潛力和節能空間。
對此,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將單機設備單元模塊集成到企業設備能源管理平臺,能夠解決能源管理與企業ERP管理脫節的問題,將促使智能制造達到生產效率更高、能源成本更低、產品質量更優的狀態。”武義青委員表示。
此外,武義青委員還提出設計高質量碳減排項目公共交易平臺的建議,探索以單機設備電機能效提升項目作為高質量碳減排量專項開發項目,并納入“碳金融交易”范疇,可以參照屋頂光伏發電效益分成的模式,通過交易平臺和App智能終端來增加電機能效提升項目投資與節能減排量的透明度,通過平臺提供的標準化數據和專業咨詢服務,打通電機系統能效提升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