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神秘中山國文化研究的興起,中山國文化傳播亦如雨后春筍,碩果累累。2021年,‘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作為省會重要的大遺址,入選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這標志著中山國古城遺址的利用發展將進入快車道。”今年的省兩會,河北省政協常委、河北省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曹郁帶來了《關于在十四五時期推進中山古城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建議》。
中山古城遺址地處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河北省中南部、京津冀環渤海灣經濟圈。中山國文化是石家莊文化的根基和靈魂,是我省獨有的文化名片和精神財富。2017年12月《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正式獲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并批準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面積3338公頃,分為10個中心,14個子項目。2021年11月,國家文物局印發《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入選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此外,近年中山國文化產品精品也不斷涌現。
曹郁委員多年來一直關注中山國古城遺址的保護和利用,他建議,在“十四五”時期推進中山古城大遺址保護與利用要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考古勘探工作,加快遺址公園項目建設。20世紀70年代至今,中山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已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仍存在勘探不全面、展示保護不到位等問題。亟需全面的考古勘探,并加快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多措并舉,加強考古成果的展示與傳播,讓中山國文化傳播的更加廣泛和有力。
二是加快推進中山國遺址博物館建設。建設好中山國遺址博物館,不僅承載著收藏、研究、陳列和教育等重要的社會職能,而且對于展現別具一格的戰國中山文化,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更大意義的示范效應。目前,中山國遺址博物館概念設計方案、選址、考古勘探等工作已經完成,急需加速各方協調推進。
三是打造中山文創產業,讓特色文化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應有的功用。中山古城區域常住人口約5萬人,這里的群眾大多是黃崗水庫移民,且以務農為主。由于文物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等限制,更多的機會是發展文化旅游和創意產業,所以推進中山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在中山古城周邊規劃文創產業區,建設中山國文創研發中心,推進戰國中山文化創意研發、生產制作、銷售運營和監督管理全鏈條的產業體系建設,將大幅提升區域產業的發展,快速實現區域鄉村振興。
四是推動建設新型中山國文化劇場,打造特色文藝精品。推動新型中山國文化劇場建設,包括傳統劇場、實景劇場、數字劇場等,打造一系列中山國特色文藝精品。西柏坡距中山國僅25公里,年客流量不低于500萬,中山國傳統文化和西柏坡紅色文化相輔相成,打造一二三日旅游線路,將切實推動消費升級,助力和帶動縣域旅游經濟創新發展。
五是支持打造國家級研學教育基地。中山國研學基地已列入石家莊市研學教育示范基地,“十四五”期間,要進一步深入挖掘中山特色文化元素,同步開發高附加值的特色文化體驗項目,使更多的青少年在時代科技與歷史文化的交匯與熏陶中,切身感知領悟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獨特和偉大。十四五時期,隨著中山古城遺址公園建設的快速推進,可全力備戰中山國研學基地升級國家級研學基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