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意味著在未來我們有了更嚴格的生態環境約束,為什么要明確這一目標?
武義青:對氣候安全的關注是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應有之義。碳中和已成為一場涉及人類共同命運的全球行動,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議題。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彰顯了我國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定力和積極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擔當。
?
記者: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河北來說意味著什么?
武義青:由于資源稟賦和歷史原因,河北長期以來形成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經濟結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強度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大力度推進環境污染治理,持續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省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不斷優化,生態環境質量發生歷史性新變化。
但要看到,由于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運輸結構偏油等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污染物排放仍處于高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我們必須確立更為積極的節能降碳目標,以更大的決心與魄力、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行動,克服傳統發展方式的慣性和路徑依賴,切實讓整個經濟體系和社會體系朝著設定的綠色減碳目標邁進。
?
記者: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要在治理污染方面投入更大力量?
武義青: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減污和降碳并不屬于同一過程。長期以來,我們傾向于單獨的污染排放管控,使得很多減排方案鎖定在相對低效的末端治理策略上。末端治理模式盡管達到了減少常規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卻往往會增加能耗并產生進一步的高碳鎖定。
所以要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將具有長期性和全局性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具有短期性和局地性的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標相統一,利用溫室氣體減排與空氣污染物減排在技術上的協同效應,使減污與降碳同時同步進行,實現綠色發展與低碳發展的同頻共振、耦合協同。
?
記者:雙碳目標帶來一種壓力,同時是否也意味著相關機遇?
武義青: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在重塑國內外分工格局、形成新的競爭維度和產業標準的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商業機會和發展空間。我們要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切入口和優化升級的新機遇,將減排的壓力轉化為轉型升級的動力,努力在低碳轉型變革的競爭格局中打造核心競爭優勢,實現“換道超車”。
?
記者:對于各地來說,具體怎么去實現?
武義青:我省各地發展條件差異較大,應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達峰。雄安新區已先行開展低碳城市、無廢城市建設,發揮其在綠色低碳發展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張承地區作為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應以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為引領,更好地發揮生態功能,有效提升氣候應對能力和生物固碳能力。
從全省范圍來看,可以選擇條件成熟的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生態功能區、工礦區、城鎮等,組織開展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試點,通過產業、能源、交通、建筑、消費、生態等多領域技術措施的集成應用,以及政策制度和管理機制的創新實踐,實現碳中和與污染物減排協同。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倒逼,會帶動工業革命以來技術結構、產業結構乃至整個發展方式的全局性、系統性重大變革。這要求我們堅持系統思維、系統觀念,打破各種壁壘和藩籬,努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全方位轉型。要遵循國家層面的規劃部署,盡快制定和完善省市級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對減污降碳和協同增效統一謀劃、一體推進、一體考核。
?
采訪/河北日報記者 袁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