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與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帶來的多重壓力,我國提出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而產業鏈和供應鏈是鏈接雙循環的紐帶,是推動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力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河北省應搶抓機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統籌推進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及制造業協同升級。
一、我省產業鏈的短板與不足
1.制造業大而不強,難以支撐產業鏈水平現代化。我省產業基礎能力相對較弱,重要基礎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對外依存度高,產業結構不夠優化,資源密集型產業占比較高,技術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偏低。
2.技術水平創而不新,難以支撐供應鏈水平高端化。我省基礎科學研究短板比較突出,數據平臺、工業軟件、控制系統等核心零部件和關鍵技術對京津地區依賴度較大。
3.產業鏈與供應鏈通而不暢,難以支撐我省制造業結構轉型。我省產業鏈創新鏈對接不暢,基礎研究和產業化應用脫節,產業鏈關鍵節點的自主技術存在短板弱項。
二、雙循環下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及制造業協同轉型升級的建議
(一)暢通人才培育通道、吸收數字經濟成果
一是在石家莊、唐山、保定等地區開展技術人才培育工程,著重培養一批精尖人才,借力發展新興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保障創新要素與技術要素供給,為提升產業鏈水平現代化與制造業協同升級提供技術支持。二是在秦皇島、廊坊、滄州等地區布局產業鏈人才引進計劃,疏通區域間人力資源流動關鍵接口,同時政府部門通過政策引導和調控,激勵企業自主創新,促進產、學、研有效結合。
(二)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有機融合
一是通過創新鏈融合增強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突破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之間的環環相扣式低端鎖定,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將科技創新和產業優化升級統籌聯動,以鏈式融合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和創新話語權。二是通過資金鏈融合增強產業鏈專業化水平。利用投資大數據平臺,對產業鏈的上下游的資金流動進行“牽線搭橋”,為制造業升級補充流動資金,積極推進組織、業態、模式、市場、服務等的突破式創新。三是通過政策鏈融合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培育政策+產業融合新模式,通過戰略和規劃引導特色產業發展,保障制造業企業在優惠政策下拓展定向研發、咨詢設計、系統集成、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和服務型制造領域,提升產業鏈穩定性。
(三)構建協同、高效、集約的產業鏈集群
一是以產業集聚促進產業鏈集約發展。圍繞京津冀地區立足資源稟賦、聚焦主導產業、壯大特色優勢,打造一批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的區域性產業鏈集群,形成既水平分工又垂直整合的分工模式。二是省內深化“補鏈”、“強鏈”。對內加快推進5G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拓展線上線下新應用,激發潛在消費活力,帶動產業鏈、供應鏈加快運轉。三是省外提升產業鏈競爭優勢。對外加強區域合作,充分利用區域優勢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競爭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正常運轉,進一步提升我省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分量和份額。
(四)各地區確立制造業協同升級目標、明確區域產業分工合作
一是制造業基礎雄厚地區提升和拓展產業轉型能力和方向。河北省制造業具有比較優勢地區(石家莊、保定、唐山)必須從產業轉型上加大力度同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確立產業轉型目標,協調各城市新興制戰略性造業發展方向,避免惡性競爭。二是制造業基礎薄弱地區產業承接與科技成果轉化邁向新臺階。其他地區做好京津地區產業承接與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各地區分配好供應鏈上下游的位置,做到區域合作共贏,實現“非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