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國家戰略,強調要推進供應鏈創新,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供應鏈。應聚焦金融科技在供應鏈中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高效整合各類資源和要素,探索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發展模式,提升產業集成和協作水平,打造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以供應鏈金融為載體帶動實施普惠金融、推動智能化協作的智慧供應鏈體系。
一、發展現狀
調研表明,河北很多產業集群的中小企業,因為融資規模小而不被銀行重視,但總體產業規模大,大部分融資渠道不通暢,民間拆借普遍存在,融資成本普遍較高。疫情期間,中小企業自身信用瀕臨透支與生產恢復的未知,導致了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申請更為謹慎。供應鏈金融作為銀行緊密服務實體經濟、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一種重要的對公業務形態,在國內雖然已起步多年,但并未達到政府、監管、行業、企業等多方預期。銀行布局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絕大多數銀行還在用傳統信貸的邏輯來做供應鏈金融的業務,致使業務進展緩慢。
二、存在問題
一是傳統體系制約。多數銀行仍然以抵押為主要風險控制手段,以企業信審體系來評估風險,而非基于供應鏈貿易自償性、依托產業鏈條管理風險來提供無抵押、無擔保的綜合融資服務。
二是產品形態落后。傳統流貸產品不適配供應鏈場景,融資放款與貿易背景不關聯,名為供應鏈實為純貸款,產品無實質變化。
三是風控能力不足。面對供應鏈復雜場景,無法深入了解交易全流程,缺少全面風控體系,無法構建資金閉環,不能匹配供應鏈關鍵環節。
四是非標需求頻繁。現階段銀行的業務體系及管理機制以標準產品為基礎,缺乏非標業務應對能力。
五是區域覆蓋不足。有些銀行網點能力只能覆蓋部分地區,缺乏跨地區協作機制,難以滿足供應鏈企業全面資金管理要求。
六是科技能力不足。供應鏈金融操作手續多、流程長、頻率高、金額小,部分銀行沒有足夠科技實力來進行低成本的客戶盡調、業務處理、風控審查及多方協同,導致操作成本及風險居高不下。
三、相關建議
(一)大數據促進精準營銷。利用大數據,對客戶交易信息做分析與挖掘,依托大數據客戶畫像及互聯網線上認證,實現無人工干預的金融極致體驗,為客戶提供采購資金支持。通過大數據的運用,提高對數量大、單體小、信用弱的小微企業的快速評估,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及風控措施。
(二)區塊鏈營造可信環境。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實現多來源、多維度的數據校驗,讓鏈條上相關數據實現跨機構校驗,通過密碼機制實現數據安全保護。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證明其真實性,在不同維度提升供應鏈金融領域的基本要求,即貿易背景真實性。
(三)物聯網保障交易真實性。利用物聯網與其他技術結合,有效解決供應鏈金融的獲客、控貨、風控問題。金融機構可以與物聯網技術應用較為成熟的監管倉強強聯合,從質押物實時、動態的管控入手,通過大幅提升對交易環節的監控,提升貨物處置的及時性、有效性,介入緊密結合倉儲的重點垂直行業、提升供應鏈金融服務。
(四)人工智能管控風險。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多樣技術的綜合應用,幫助傳統加工制造業實現定制化柔性生產線、敏捷生產、零成品庫存、生產過程實時可視化呈現。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獲客環節,快速判斷客戶類型、場景,為客戶推薦合適的產品和服務;在審批面談環節,根據客戶表情、情緒、聲調、語義綜合判讀客戶所提供的資料的真實性概率;在風控環節,通過處理與風險相關的數據,綜合判讀未來可能出現風險的概率與環節,及時做出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