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地熱資源豐富,儲量位居全國前列,具有較好的開發利用前景,是我省優化能源結構、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助力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我省中深層地熱資源分布廣泛、儲量豐富,主要分布于平原區,以館陶組熱儲和基巖熱儲為主。據估算,全省11個設區市規劃區內淺層地熱能資源可利用量折合標準煤約2500萬噸/年,可供暖(制冷)面積超6億平方米。
一、我省地熱能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隨著地熱與淺層地熱能資源需求的快速增長,不合理開發利用引發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地熱與淺層地熱能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地熱能資源勘查程度較低。中深層地熱能資源的勘查開發以孔隙型熱儲為主,而賦存條件和回灌能力較好的基巖熱儲勘查評價程度較低,制約了地熱能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和試驗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平原區城鎮地區和農村地區,山間盆地和壩上高原地區工作程度較低,缺乏關鍵參數,資源底數不清,遠不能滿足開發利用需求。
二是地熱回灌技術研究不充分,尾水回灌率低。孔隙型熱儲地熱尾水回灌率低,造成地熱資源的極大浪費和淺層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熱害”及地熱水水位持續下降等環境地質問題。目前對回灌井成井工藝、回灌影響因素、回灌量等內容缺乏系統性、針對性研究,制約了地熱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
三是新形勢下中深層地熱能供暖亟待解決。目前我省中深層地熱取熱不取水技術處于研究階段,尚無大規模工程應用實例,政策的變化造成我省大部分供暖地熱井面臨關停,供暖面積小的區域可實現熱源替代,而供暖面積大的區域熱源替代時間緊、難度大,且替代熱源難以解決,面臨無熱可供的窘境,“六?!?、“六穩”任務中保民生工作難以實現。
四是地面沉降與中深層地熱能資源開發的相關性研究工作不足。我省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但針對地面沉降與中深層地熱能資源開發的相關性研究還處于空白,地熱資源開發對地面沉降的影響程度分析缺乏可靠數據支撐。
五是地熱能資源動態監測工作程度較低。目前我省開展地熱能資源動態監測的區域較少,且自動化監測水平較低,難以為地熱資源科學開發與管理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二、建議如下:
一是大力推廣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建議加強對我省研究程度相對較低區域開展淺層地熱能資源詳細調查與評價工作,并對全省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進行合理規劃;加強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的前期地質勘查和地源熱泵工程建設設計工作,科學選擇最佳利用模式和設備類型,實現淺層地熱能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重點在城鎮公共服務建筑、低密度住宅以及農村地區大力推廣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
二是科學開發利用中深層地熱能。基巖熱儲具有水量大、水溫高、回灌條件好等優點,建議加大基巖熱儲勘查與開采力度,查明地熱資源底數與開采技術條件,推進基巖熱儲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建議因地制宜科學開發利用館陶熱儲,對館陶熱儲回灌能力好的區域實行尾水全部回灌,采用地面換熱方式開發利用中深層地熱能;對館陶熱儲回灌能力差的區域積極尋找替代熱源,加大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并結合利用井內換熱方式開發利用中深層地熱能。
三是加強地熱能資源開發利用監測及地面沉降監測。建議加強對地熱能的水溫、水量、水質及水位的動態監測,實現地熱能的有效、動態和精準管理。建設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的地面沉降專項監測分層標組,開展館陶組孔隙型熱儲地熱水開采與地面沉降相關性的監測研究。
四是科學論證地熱能的開發利用方式。建議根據區域中深層及淺層地熱能資源賦存條件,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合理選擇地熱能的開發利用方式,并加大中深層地熱能井內換熱的相關研究工作。